在上海西南郊华东师范大学新校区门口,有一块石头,上刻两字,左读是“师大”,右读是“大师”。
别的学科如刘佛年、冯契、陈彪如等名家先不说,仅华师大中文系而言,众所周知有四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导师:许杰、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华师大毕业生后来有相当引人注目的作家群,80年代现代文学批评也颇有成绩,都离不开师大四位导师指导点拨。
许杰是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的作家,早期小说《惨雾》描写浙东天台械斗民风,颇受郁达夫、茅盾等人赞赏,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卷》,成为现代文学经典名篇。和台静农到台大,成仿吾到武大一样,老作家后来在创建大学文科传统方面影响深广,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一文当年就是在许先生鼓励下完成,既招来批判,亦载入史书。
施蛰存自三十年代被鲁迅批评后,一直埋首古代文学研究,八十年代在师大指导研究生多在魏碑、唐诗方面。我直到离开学校任教香港以后,才有机会和施老谈及「现代」杂志往事。当然,他的小说价值、影响毋庸置疑。施先生长寿百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在上海的一个实证。
徐中玉先生专业是古典文论,但八十年代后一直主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工作并主编《文艺理论研究》,还兼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上周我回沪参加中文系校友会,见到98岁的徐先生仍然清爽言谈,健步行走,真是奇迹。
钱谷融先生是我导师,著作不多,理论文章《论文学是人学》以及实践操作《雷雨人物说》便已奠定他在现代文学界大师地位。钱先生今年竟也已94岁。当年我的第一篇读书笔记经钱先生改了六个错别字,推荐至师大学报发表,于是改变我的人生。
回望师大,仰视大师。一晃三十年了。老师健在,是学生的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