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比说更有效

(2015-12-03 16:40:00)
标签:

教育笔记

分类: 鑫苑景园校区

      TJoanna面前一直大声抱怨,说为什么总是E看那本《猫和老鼠》的书,为什么他不能看,E为什么那么小气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的声音很大,情绪很激动。

   助教老师Cathy把他带到教室里,坐在小椅子上,他依然很生气,但是停止问为什么了,但是并不没有因为我的安排而又丝毫作出任何改变的意思。这时,主班老师JudyCLEAN UP时间到了,收起书,坐到桌子旁边。T一下子就愤怒了,又开始大声哭喊:为什么,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够这样。(情绪很激动,歇斯底里地喊。)

Cathy又T带到卧室,并随手给他准备了一把椅子。他径直拿起地上放的一把伞,狠狠地抖动两下Cathy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你不能破坏东西。”他把伞扔到地上,脚跺地走到卧室窗户那里,踩着踢脚线想爬上窗户,Cathy握住他的两只手,把他带到椅子前,他顺势坐下。

T: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每次都不能看猫和老鼠那本书。每次都是这样,每次,每次。为什么总是E看那本书,为什么,为什么,每次,每次?为什么,事情总是这样,为什么总是这样,总是这样?

情绪依然很激动,但是没有再摔打东西。

Cathy: 哦。

T: 每次都是E看那本书,每次都是,我一次也没有看过?一次也没有?

Cathy: 你一次也没有看过。

T: E每次都看那本书,我也想看那本书。

Cathy: 你也想看那本书。

Tr: 是啊,我家没有这本书,我奶奶家也没有,我姐姐家也没有,都没有。

Cathy: 你没有这本书。

T: 只有E有。(情绪缓和一些)

 

Cathy: 那本书是谁的?

T: 我也不知道。

Cathy:哦,你不知道那本书是谁的,你也想看。

T:是啊。

他开始扭过身体,翻弄身边的小床上的褥子,边翻弄边嘟哝:为什么总是E先拿到那本书呢,为什么呢,怎么总是这样的呢。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Cathy你说呢?你想想。(再共情一下是不是效果更好些?猜测)

T: 这不公平。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让我做?

(情绪再次激动起来,但是比刚才好了一些)

Cathy:你想让我告诉你。

T:对。你告诉我为什么。

Cathy:你向听听我的想法吗?

T:是的。

(这时,他努力尝试着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Cathy:我们观察一下Edward,他是怎样拿到那本书的。

T:他行动快,做事情快速。

Cathy:是啊,你发现问题的原因了,我也发现了,确实是这样。那我们想一想,怎样才做到快的呢?

T:他反应比较快呗。但是我是咱们班数学学得最好的,为什么他比我还快?

他进入思考状态,情绪已经平复,说话音调也变回正常状态。

Cathy:你数学学得最好啊。哦。

T:他做工作不说话,速度快。

Cathy:哦。我觉得你发现问题的关键了。

T:是啊,我也觉得。我怎样才能速度快呢?

Cathy:是啊,你再思考一下。

T:不想了,我去吃饭了。(很轻松的语气)

以上对话过程中,Tiger一直在翻弄被褥,动作幅度很小。在他情绪稳定之后,我坐到了那张床的栏杆上,跟他对话,不过他一直都没有跟我对视,只是偶尔抬头看我一眼。我发现,他是思考着的。最后结果很理想,他情绪完全释放完了,而且心情轻松地去吃饭了。

后续:

午饭,T吃得比往常快,第一个吃完走出餐厅,如愿以偿地拿到了那本书,一直读到午休时间。

整个过程比较完整,让孩子自己走出来,很好的一次倾听。只有这样尝试过人才能体会到你当时那种内心的喜悦。

提一点:老师本身比孩子高大,坐的位置又高于孩子,会让孩子潜意识不放松,或者放松很慢,下次搬一把小椅子坐孩子旁边。

 

 

反思:

1.      整个过程,从开始Cathy就打算尝试“倾听”的方式,但是心里没有太大底气,不确定最后结果会是怎样很好的开始,初步的不确定性。

2.      TCathy说“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让我做,这不公平”的时候,Cathy心里觉得很生气,想给他讲道理。但是,当时忍住了。有意识地转变原来讲道理的做法,向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挑战。

3.      当T情绪逐渐趋于平复的时候,Cathy发现倾听起作用了。但是依然不确定最终结果。在中间的过程时,有成就感又有不确定性。

4.      当最后T说“不想了,我去吃饭了。”我确定倾听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5.      最终,当T一改往日的作风,第一个吃完饭,并且自己解决了最初遇到的问题,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书。这个结果出乎意料,很完美。随着孩子自我的变化,更加体验到听的效果。

 

6.      但是,下午以及后来几天的Tiger依然在解决类似的很多问题方面都会再次变得很暴躁,抱怨“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呢,怎么能这样呢”。倾听和共情要想持续有效果,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更高。老师要慢慢学着练习对孩子的整个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情绪变化敏感的捕捉,这样能跟着他的状态走,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于支持。

 

7.      倾听不是一次完成后,孩子就没有问题了。它是持续进行的。特别是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有明显的情绪问题。更需要老师、家长抓住每次的“出状况”教育契机,来帮助孩子体验自己的情绪,学着接纳、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唯一的弊端是他需要一个老师单独陪伴孩子处理情绪。所以我们先自己学习,掌握能熟练应用后要逐步的影响渗透给家长。在家里做好了,孩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情绪问题了。

 

8.      倾听是前奏,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倾听让我们先学会充分尊重、接纳孩子,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尊重与爱,与孩子建立起彼此的“连结”。我们接下来的分析问题、给孩子适度的支持及合理的建议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

              

                                                               ——————Cath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