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怀的第三天,下午又下起了雨,无奈回旅馆歇着。雨后,虽然也三点多了,不甘心在宾馆待着。乘公交车去看看北边的碧山寺。
碧山寺在台怀镇靠北的华严岭下,离塔院寺那里有三站路吧,有公交车到门口。
寺创建于北魏,明成化年间重建,曾名为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康熙三十七年改名为碧山寺,宣统二年,又称为广济茅蓬。现今这套建筑是清乾隆年间补修的。
清末乘参、恒修二僧朝礼五台山,上到北台顶时,天气突变,冻伤了他俩的脚。他们还在北台的华严岭,看到两个被冻死在半路的人。乘参和恒修心心发善念,在北台顶创立了“广济茅蓬”,供朝台的人们歇脚和饮居。并买下了碧山寺的一部分房产,将广济茅蓬与碧山寺合成一体,碧山寺由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寺庙形成了规矩:凡游方僧到此,管吃管住,不走不催,临走时无路这就费,还给给予接济;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这些使碧山寺广结善缘,影响越来越大,在全国佛教界很有名气。
寺就在路边,庙前面是清凉圣境大牌坊。
这国保碑在寺外马路对面的路边上,很孤单。
有世遗点的碑,五台山世遗的十大寺院之一。也是五台山青庙的十大丛林之一。
山门就是天王殿,门上匾额为“护国碧山十方普济禅寺”,这是其全称,五重意思,够复杂的。
院里没有什么游人,殿堂端庄不奢,不像前面看的许多那些新建的建筑,极尽豪大之能事,一个庙搞得比故宫还金碧辉煌,干什么?炫耀有钱?本来是清静无为的地方,非要大为特为。看来道心不纯。
地上都是大尺度的青石铺地,新雨涤尘,大方干净。寺周环青山,院松荫蔽日。
没想到台怀一带还有这清静之处,真是难得。
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门上面蓝底金字的方形匾额好大,殿内塑像均为清代重妆,正中供毗卢佛,佛前是骑狮文殊,两旁是大梵天与帝释天,两侧为十二圆觉菩萨,门两边又立韦驮、伽蓝二神。但寺殿里有僧人看管,不好意思拍照。
西边配殿是祖师堂。
东配殿是伽蓝殿,殿里供的是关公。想起来那年我去泉州开元寺寺,那一个大佛山,关老爷只是不大的一个小像,拄着青龙偃月刀站在那里。真是够抖机灵的,我们的关老爷——关圣大帝成了佛祖的护卫,旁边伺候着。
再往前是第三进院子,庭院开阔,中间的大殿为戒坛殿。殿门上也是方形的匾额,上书“护国戒坛”,一个字有一米见方,端庄雍容。
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这是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是传戒的地方。现的戒坛为明代遗物。
戒坛上供有一尊高1.35米的缅甸玉佛坐像,结跏趺坐,雕工精细,形象逼真。可是看介绍都是关于座佛的,光绪初年,普陀山慧根和尚,从五台山走到四川峨眉山,经西藏到缅甸,迎来大小玉佛五尊。留在上海两尊,北京一尊,五台山有大小玉佛各一,这里是大玉佛,小玉佛在吉祥寺。还有说是一个居士捐的。
坐像前面还有一玉石卧佛。没看见介绍。
殿内两旁有清顺治年间的脱纱罗汉,其采用特殊工艺制成,体轻而质固,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生动活泼,也是珍贵的文物。殿顶棚周围有佛像一千尊,叫做“千佛围绕戒堂殿”,象征着在受戒仪式时有千佛前来参加,意味着受戒仪式之隆重。
明弘治元年立的石刻经幢。
殿前两侧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记,明正德戍庚午月碑记,嘉靖年间重修碑记。
这碑帽好像不是原配。
最后是一个小院,里面是两层的藏经楼,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七千五百余卷。
一层大殿正中是一座高5.5米的弥勒佛坐像,好高大,头部都顶到了二楼。在外面拍了一张片,可以看见佛像双腿自然下垂,脚踩在地上,称为“弥勒下生”。
碧山寺游人不多,殿堂端庄不奢,清爽舒朗。是我在台怀这一带感觉最好的寺庙。
匆匆看了一遍,许多遗漏。
大殿左山墙外壁,嵌有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刻题诗,题为:五台北山寺观百岁老僧。有诗四首,第二首写道:“眼昏不辨天花落,口说前朝事可凭,铁棒五郎曾护驾,铜台大显五台僧。”民间传说杨五郎出家是先投碧山寺,后又到太平兴国寺。
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禅师,都曾在这里讲述经法。至今,寺院对面的山上尚有金碧峰和古月禅师的墓塔。
1935年,天津居士林三声枪响,民国传奇女子施剑翘为父报仇,刺杀了已经隐居的大军阀孙传芳。后施剑翘被特赦,曾经在碧山寺隐居修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