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到五台山,看完台外六寺之后,就从南路进山。
到宾馆放下行李,先吃午饭,吃着吃着就下起了雨,饭馆老板说,没关系,一会就停。没想到在五台山的四天里,天天有一场雨。
看雨小一些,出门往菩萨顶去,菩萨顶也是一个寺庙,在台怀镇的灵鹫峰顶上,是五台山十大世界遗产寺院之一。对“灵鹫峰”的印象,应该是小时候看西游记留下的,唐僧西天取经,就是跑到如来佛住的那灵鹫峰上。还赶上阿傩、伽叶要
“人事”,从此对阿傩、伽叶印象坏极了。当然此灵鹫非彼灵鹫。
灵鹫峰相对高度有150米左右,可以说是五台山寺庙的核心。山上下遍布寺庙,寺连着寺,庙连着庙,有罗寺、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广宗寺、五爷庙、十方院、慈福寺等等。
看着路上的牌子写着显通寺,实际上这都可以到菩萨顶,路过显通寺罢了。
路过圆照寺,关着门不让进去。
圆照寺大殿的屋脊很漂亮。
那边是善财洞,重建的寺庙,有些呆板的一排塔格外醒目。
大白塔露出来了,这是台怀一带的视觉中心。雨后的山上还飘着几朵白云。很有点仙气。看来这台内的小气候很湿润。
下看圆照寺院里的室里沙舍利塔,是有名的金刚宝座塔,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
转过去,就进了菩萨顶的范围,前面是很陡的108级台阶,五台山可是有好几个108台阶。当然这个是最有名的。台阶起头是这个大影壁,那个佛字是一个噱头,大家都去摸呀。据说是摸到了有福之类的,看那下半部都被摸黑了。
爬108级台阶可是费点劲,不时歇一歇。
爬108级台阶可是费点劲。不时歇一歇。下面那个是广宗寺,中间的大殿以前满复铜瓦,所以又称铜瓦殿,可惜现在铜瓦皆失。据说WG中都被当地的老乡扒了买废品了。但大殿里的佛像在那时候却逃过了一劫,可能当时大家都急着去扒铜瓦了。
对面的山上是黛螺顶,那也是必去的地方;
三塔寺,看着塔很多,后来我没去成,里面有三个明代的塔,可是看照片好像是新的。是被改建了?不清楚。
到头是菩萨顶的大牌坊,上书“灵峰胜景”,牌坊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制式很高,皇家气派。
过了牌坊再往上一段台阶,中间铺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现在盖着玻璃罩子,看不清楚。
上面就是寺门了,门额上书“敕建真容院”,菩萨顶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当年有文殊菩萨在这里显露真容的故事,所以又称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承德外八庙。当年清代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深知少数民族之心,为怀柔蒙藏两地民心,用了很多方策。菩萨顶成为了五台诸庙之首,允许使用皇家建制,特许主持该寺的扎萨克大喇嘛身着皇帝专用的龙袍。并在菩萨顶前后山门设官兵镇守,常驻七品武官把总一员,马兵十名和步兵三十名守护寺庙。
“扎萨克”是蒙语,意为执政,指的是总管五台山黄教喇嘛事务的大喇嘛,这些大喇嘛都是当时西藏活佛达赖亲自选任,地位很高。可见清朝的方策相当下功夫,这也是能稳定中国疆域的重要举措。
门前两旁一边一个覆钵式小塔,称为东、西塔,看着应该是清代的,往外还有金色的小塔,看着像新的。塔前面两个很高的石旗杆,上雕云龙,好奢华。
山门前有观景台站,在这里可以一观台怀景色。还是大白塔,可以看见台怀南北向的一溜山沟,中间是清水河,南流汇入滹沱河。
对面是黛螺顶下面的停车场,现在统一朝台的车就是从那里出发。
进门是天王殿。
穿过天王殿是大雄宝殿,内供释迦牟、弥陀、药师佛三佛。殿都是黄琉璃瓦复顶,级别高了。这里全都是清代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当年康熙、乾隆帝曾多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院里两棵松树,康熙的御碑。
殿里不让拍照,也没办法照和细看里面的佛像,人来人往很拥挤,大部分是旅游团,烧香拜佛呀。
再往后是文殊菩萨大殿,院里石牌坊,上有康熙御笔“五台圣境”四字。
文殊殿重建於清朝,殿脊正中置金碧辉煌的鎏金铜法轮。殿内佛坛上供文殊菩萨骑狻猊塑像,两侧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天然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珍品。
最可惜的是,文殊殿还称为“滴水殿”,殿前的石阶,有一处状似蜂窝高起,这是由殿檐年久滴水而形成的矿物水垢。以前春夏秋三季,天气晴朗时殿前檐都像在“滴漏”一样,隔一会滴一滴水,称为奇观,但在84年此殿大修后,奇观消失,真是不得而知究竟。古人的智慧不是今人能体会到的。
大和尚很淡定的拿着大笊篱在大铜缸里捞来捞去的,捞出来的都是钱呀
,那些香客到这里都不吝惜的往里面扔钱。可捞上来绿花花一片,都是一元的小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