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我当时还是炉前工,一个同事家住在西裱褙胡同,有时候去同事家玩,就看见过胡同北侧的于谦祠——西裱褙胡同23号,不过那时候是很多人居住的大杂院,面目全非。
1983年我第去杭州,找到了三台山下的于谦墓(另发),那时候墓刚修复。
2003年看见报道说,西裱褙胡同全都拆了,于谦祠正在修复。2005年我去过一次,胡同都没有了,周边一片拆迁后的黄土。于谦祠还在,但感觉孤零零的有点怪异。
当时觉得还好,保留下来了,修一下最多两年的功夫吧。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到2016年才对外开放。据说早就修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扭扭捏捏的搞了这么多年,是有什么不便?还是不重视?还是什么?……。太费思量,不得而知。
前年我去于谦祠拜祭。祠现在在北京站口和东单路口中间的位置,长安街南侧英联大厦下面,那灰色的小平房。马路对面是妇联大楼。
一层是祠堂,正中为于忠肃公的画像,两边联为:“丹心托月,赤手擎天”,上书“热血千秋”。前面有供桌,上有五供。我整整衣冠,三躬于像前。
堂内有于公生平展示。
于谦(1398
-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于谦由山西道监察御史开始文官生涯,在地方历经迁转,先后担任江西巡按,山西并河南巡抚等职。他励精图治,爱民惠众,惩治权贵,清廉自律,成为一代封疆重臣。
于公的集子:《于忠肃公集》,《节庵存稿》(于谦号节庵)。
于谦文武兼备,忠心报国,安天下之大才,又清廉无私,刚直不阿。他实践了自己“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
看现在有人假装客观为英宗辩解,莫名其妙,蝼蚁之见,起码是情商不足。从家国之观,英宗起码是一个自身重,社稷轻,杀忠良的昏君,坏人。
最后看明代王阳明题于谦联日:“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这祠也是命途多舛。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朝入关后,顺治年间毁像、废祠。清光绪年间又重建,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
出来,门口正对着是工商银行、西边是华夏银行的大楼。于公一生不爱财呀。
小小的院落,搞了这么多年,留下来不易。好像2004年还有过一段相当级别的争议。但于谦至于北京的意义,至于清廉的楷模好像不应该有争议,其纪念地也不是这一地段的地价可以衡量的。搞得这挤挤吧吧,扭扭捏捏的这么长时间。尤其门上还挂着北京市官德教育基地,官场的风气难以收敛,和这些潜移默化的引导有很大关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