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青春语文专栏】经典文本中的角色突围初探——以八(上)第六单元为例(续上篇)


师:这个公共空间当中,我们要承担的使命,叫做公共事务。比如说把国家守好,这叫做公共事务,所以优秀的知识分子和优秀的国家的管理者,他们会有一个共通的意识:就是我们在这个公共空间里,我们的角色,是一种公共角色,我们要一起来遵守公共事务当中应该遵守的那些规则。比如,细柳营是什么地方?
生:军营。
师:对,它是军营。它是一个公共事务所在的地方,所以皇帝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也就不仅仅只是皇帝了,而周亚夫,你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你仅仅只是个大臣吗?不是了!如果有这个理念,“君臣”关系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变化。
师:历史上每一个壮丽的高光时刻,都来自那些优秀人物的杰出表现:他们内心里对自己角色有清醒的认知。王君老师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非常佩服周亚夫和汉文帝,因为这个时候你感觉到的不是皇帝跟大臣的关系,而是两个都要保卫自己的国家的公民的关系。他们褪去了皇帝的外衣,褪去了大臣的大衣,他们是两个人,两个公民,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遵守规则,为一个目标努力!来,读这几个字。
(师领读一句,生跟读一句:公共空间,公共事务,公共规则)
师:所以,同学们,读细柳营故事,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
(师领读,生跟读:超越行政身份,突破尊卑封锁,重构公共空间;做事胜于做人)
师:我们的文化,一向过于强调做人。但真正的伟大的人物,都是能够认识到“做事”应该胜于“做人”的。汉文帝和周亚夫,都是这样的人物。越伟大的朝代,越是因为这样的人很多。同学们都看《长安十二时辰》吧,辉煌的大唐,就是因为出现了唐太宗这样能够超越行政身份,最能够突破尊卑封锁的伟大的人物。他跟他的大臣们的那些“角色平等”的故事下去了解一下,好不好?读到这个地方,王君老师特别想跟同学们说一下,我们的文化,如果想要更优秀的话,一定要在突破行政角色这个问题上再努力。再读。
生读:超越行政身份,突破尊卑封锁,重构公共空间;做事胜于做人
师:当我们都有勇气以公民的身份面对公共事务的时候,社会的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越来越多的历史高光时刻就会出现。这就是读《周亚夫细柳营》时老师特别想和同学们交流的感受。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部分的学习。
三、《孟子》中的角色突围
师:下面我们看《孟子》当中的角色突围。这个部分我想请同学们解读一组画。
师:我们常说孔孟孔孟。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要去拜孔子,得去山东曲阜。拜孟子呢?得去山东的邹城。在孟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牌匾,上面有很多著名的话——
(指导学生读牌匾名)
师:课文当中选了三篇《孟子》的文章,学了关于孟子的这些精彩的文字之后,王君老师希望你再一次到邹城去拜见孟子的时候,你能够大概知道这些牌匾的意思。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老师先提供一些帮助。第一则材料是皇帝朱元璋的笑料。
师:朱元璋特别不喜欢孟子,有一段著名的公案就是,他下令删除了《孟子》中的部分内容,甚至一怒之下,要取消亚圣孟子在文庙中的牌位。满朝文武慌了手脚,天下读书人都是孔孟的门徒,谁敢对师尊不敬啊?但是皇帝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又要砍头。现在王君老师先请大家思考一下:读了这三篇《孟子》,你猜一猜,为什么皇帝那么不喜欢孟子?
(生朗读三篇课文)
师:我们虽然不是专业研究者,但是文字中总是藏着一些秘密。同学们找找蛛丝马迹,你猜猜,为什么朱元璋那么不喜欢孟子,非要拿他开刀呢?
生:在《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里,孟子认为大丈夫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朱元璋他虽然权高位重,但是历史上他滥杀功臣,心胸十分的狭窄,按照这个标准,孟子不认为他是一个大丈夫。
师:有道理!就是这样去推理。请继续。
生:我从《得道多助
师:你读出了孟子对时政的隐隐的担忧和批评。棒!
(生讨论,略。)
师:同学们,我们能够感到孟子的文字当中充溢着一种浩然之气,对不对?他不断地在强调的最高的东西是什么呀?“得道——多助”对,就是那个“道”!他认为大丈夫具有的最高的品质是什么?读出来!
生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师:孟子认为哪种品行是大丈夫最不应该有的?
生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师:孟子认为大丈夫“道”在哪里?应该怎么活?
生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师:对了,这就是孟子啊,同学们,以后你们会读得越来越多,你会发现孟子从来不把王权放在第一位,他的思想是极为超前的,老师再给大家一些辅助资料啊。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
师:孟子偏说。再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人民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人民应有生存的权利。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统治者的坏话。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官僚政治的黑暗。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行仁政救人民。
师:孟子偏说。读——
生读:朱元璋不许孟子说社会风俗的好坏君主要负主要责任。
师:孟子偏要说。
师:同学们,就是这样,在我们中国文化的漫长的哲学史上,孟子的地位尤其重要,他是敢于跟统治者唱对台戏的。他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师要奖励大家,这么难的课,你们都跟上了老师,奖励大家一首周杰伦的《双截棍》,听过吗?(生笑)
生:听过。
师:这首歌里边有一句歌词,集中地表现了孟子的核心思想。我们听一遍,请你找出来,不要以为这首流行歌里边就只有“哼哼哈哈”哟。(大家笑)
(播放《双节棍》视频,生听。)
师:听出来了吗?
生:仁者无敌!
师:对了,仁者无敌啊!
师:同学们,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孟子,因为孟子极大地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孔子最强调什么?仁!对不对?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了“仁政”。他在启发统治阶级用“大道”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他完全否定了“暴力”和“强权”。所以,孟子的学说让很多统治者非常的反感、紧张、害怕。好了,同学们,有了这些铺垫之后,我们返回到邹城的孟庙那些匾额上,现在你知道什么意思了吗?“道阐尼山”,“守先待后”,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道”很重要。
师:对。儒家之“道”很重要。再往前一步,你们知不知道“尼山”是什么?
生:尼山和孔子有关。孟子的思想就是在阐释孔子的思想。
师:说得好!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是孔子思想的形象说法。“道阐尼山”,就是说孟子思想来源于孔子。那“守先待后”呢?
生:应该就是指孟子在这里学习先人留下来的知识,并且希望更多的像他一样的学者来发展传播儒家的思想。
师:他已经感受到了有一个承前启后的意思在里边。请再谈谈自己的感觉,什么叫作“继往圣开来学”?
生:这里的“圣”应该是指孔子的思想,意思是孟子要继承孔子“仁学”的思想,然后再往后实行“仁政”,不断发展。
师:同学们的感觉是正确的。“继往圣”,孟子不仅是要继承孔子的思想,孔子之前的那些伟大的思想他也要继承。“开来学”,就是创新思想的意思。孟子把孔子以及更多的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发扬光大了。孟子也因为这么做,所以才让儒学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了不同的格局。来,朗读——
(生反复齐读:继孔子以往,开儒学之来。)
师:老师在读《孟子三章》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能够传递给大家孟子的这种精神。
师:作为儒家的传人,孟子的可爱在于做到了学术角色的突围,他继往开来,让我们民族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角色突围尤为可贵。来,读——
(生反复读:坚持守先待后;学术大于门派;文化发扬光大;真理继往开来)
小结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看,刚才老师带领着大家,做了一个打通文本的尝试。这种学习的难度很大,但因为发现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的规律,所以,非常有挑战,有意思。大家可以下课后回顾一下,想想老师这么做的逻辑在哪里?这种选点和打通的方法是不是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一些启示,来,我们做个总结: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感受这堂课的逻辑。)
师:同学们,其实,任何经典作品,都必然在角色创新上努力。举个例子,这个单元还有五首诗,每一首诗,其实都有相应的“角色创新”。来,我们来朗读。
(生齐读,老师做画龙点睛的点评,指出其“角色创新”的要点。)
(生读《饮酒》)
师:陶渊明太伟大了,因为他创造了一种中国文人精神安顿的全新的方式。他既不选择曹操式的活法,也不选择魏晋风度式的活法,他是中国文人活法之角色创新的典型代表。
(生读《春望》)
师:说到杜甫,我们都会想到李白。李白是谪仙人,境界阔大,但杜甫好像一直活得很逼仄。但他的诗,虽然忧愁却并不逼仄。“国破山河在”,境界大不大?“无边落木萧萧下”境界大不大?一个活得很憋屈的文人,突破了自己的性格角色,留下了史照千年的诗篇。
(生读:《雁门太守行》)
师:谁要说到战争文学,免不了“凄凄惨惨”,但是李贺实现了诗歌抒情的角色突围,我们读这首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战争的壮美。
(生读《赤壁》)
师:看历史很难超越已有论断。杜牧做了一个最好的典范,他是历史书写者角色的突围,他突围了对历史事件的定性解读,他做到了用全新的眼光去看旧的历史事件,别开生面就是这样来的。
(生读《渔家傲》)
师:我们都说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她仅仅只属于婉约派吗?不!她完全实现了作为女性创作者的角色颠覆,因为这样的创作,李清照让自己拥有了更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
师:同学们,暑假里我们都被这部电影迷住了,是吧?我想,哪吒说“不认命”的时候,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有时候就是社会赋予我们的,甚至是我们自己已经在潜意识里不再抵抗的一种标签,一种角色。要创造出精彩的作品,要活出精彩的人生,颠覆旧角色,撕掉旧标签是必须的。祝愿同学们,希望这节课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来,大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