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救救孩子,救救母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观后(之一)

(2019-09-24 21:34:12)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救救孩子,救救母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观后(之一)

救救孩子,救救母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观后(之一)

文/王君


暑假补课,

补看了很多电影,补追了很多剧。

最打动我,最震撼我,

让我反复重看,反复思考的,

是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这部剧,只有十集。

每两集讲一个故事。

一共讲了五个妈妈的故事,

五个孩子的故事,

五个家庭的故事。


这部剧,用的是轻科幻的形式。

五个剧,

讲的都是教育。

每个故事,

都像钉,

钉进我的心,

让我一直疼,一直疼。


因为,

这些故事,太真实,

太真实了!


我必须把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且让我从最后一个故事开始讲。

这个故事的名字,

叫《必须过动》。


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未来社会。

但,却是一个教育的原始社会,

越来越“原始”的社会。

这个社会的教育规则是:

母亲承担“母职”——孕育由政府统一提供的胚胎,并且抚养教育孩子成人。

母亲全部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来自于她培养的这个孩子:

如果孩子在18岁的时候“国家鉴定考”达到了优秀,

便可以获得“优秀母亲勋章”,

并且住在政府提供的高档社区——都心社区:都市心脏地区的社区。

鉴定考优秀的孩子,也会获得政府统一安排的优质工作。

但是,如果鉴定考不合格,母亲和孩子就必须搬家到鸽子笼社区——底层平民社区,

 

并且,孩子只能从事低贱的体力劳动。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救救孩子,救救母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观后(之一)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母亲杨娟,

以及她的两个孩子:儿子若杰,还有,女儿若娃。

杨娟是都心社区的杰出母亲,

因为,她培养的儿子若杰是个奇迹——鉴定考获得满分。

可惜的是,若杰早早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但这并不妨碍杨娟成为名人,成为母职的典范。

杨娟经常出书,到处演讲,带领着女孩子们高呼:

有100分的母亲,才有100分的孩子。

爱,就是一切,信心,就是一切。


但杨娟的问题来了:

无论怎么努力,她的女儿若娃,还是成绩不佳。

杨娟想尽了办法,若娃也很懂事勤奋,

但,还是无能为力。

随着若娃的考试成绩一次次走低,

杨娟胸口上的“优质母亲勋章”的灯一盏盏歇灭。

她连上街,都心惊胆战。因为,总有邻居盯着她的勋章质疑。

更可怕的是,若娃15岁“鉴定考”即将到来,

如果考试成绩还是低于30分,那她们,就将被赶出都心社区了。


情急之中,杨娟动员女儿,一起想出了一个法子:

让安静文雅的若娃在学校表演顽劣学生的模样:

破坏课堂、顶撞老师、跳楼威胁……

以此让医院诊断若娃有“过动症”,

这样,就可以不用参加15岁的鉴定考了。

最开始,若娃小心翼翼地配合妈妈。

但是,当妈妈教她如何在生日会上

以挥刀刺破同学礼物的方法来继续证明自己有“过动症”时,

她终于装不下去了。

她恳求妈妈继续给机会让她发愤图强,以求提升成绩。

母女于是又一次并肩战斗。


但情况并没有好转,若娃的成绩继续下降,

而杨娟的优质母亲勋章上的灯,也一盏一盏歇灭。

杨娟方寸大乱,坐卧不安。

她告诉若娃:

活得丢脸,被死掉还痛苦。

让我搬到鸽子笼那样的地方,哪怕是一天,我也会死掉。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母亲出现了。

她叫何玲娜。

她的儿子,是被政府处以死刑的医生何一先。

何一先发现:很多年轻人陷于沉睡的原因乃是因为鉴定考低于20分,

他们即将作为不合格胚胎被销毁,

于是,他们以沉睡的方式反抗或者放弃挣扎,

社会上就产生了大面积的“放弃求生症候群”。

何一先反对政府“以分数决定人生价值”的政策,并且身体力行进行抗议。

最后,他被作为暴乱分子处以死刑。


何玲娜找到若娃,先后告诉了她两个惊天秘密。

第一个,若娃如果被医院鉴定为“过动症”后,

其结果根本不是免除15岁鉴定考,

而是,她将作为“不合格胚胎”被政府收回“精进”,

所谓“精进”,

就是被销毁。

她被销毁后,杨娟将会获得一个新的胚胎,重新做母亲。

但如果她是因为鉴定考不合格被销毁,

杨娟则会被责令承担培养孩子不力的的责任,

不仅要被赶到鸽子笼社区,而且,将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机会。


第二个秘密则是:

若娃的天才哥哥若杰,并不是被车祸致死,

而是死于自杀。

刘玲娜给了若娃一套若杰留下的“树屋钥匙”。

若娃寻找到了当年的肇事司机——

一位因为年轻时鉴定考只有38分而被迫做了司机的的工人核实,

事实确实如此。

若杰不仅死于自杀,

而且,司机是在杨娟的蛊惑之下才认罪的。


知道这些之后,若娃的精神面临崩溃。

她怎么都不会想到,

妈妈和她的“过动计谋”,不过是一次对她的谋杀。


何玲娜带若娃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这是刘一先的“遗愿”:

帮助因为鉴定考不合格的即将被销毁的孩子逃走,

并且为他们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个世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只要充分地挖掘这个天赋,

每一个孩子便都能逃离“鉴定考”的诅咒,获得崭新的人生。

若娃在这里看到了一群群积极快乐的孩子,

他们玩建筑,玩烘烤,玩绘画,玩烹调,

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

何玲娜希望若娃留下来,

逃离被销毁的命运。


但若娃还是选择了离开。

一是她发现自己在这个地方她也找不到自己的天赋了,

二是因为,她舍不得妈妈。


她回到了家,和妈妈告别。

当天晚上,若娃在浴室里开媒气自杀。

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若娃作为有“过动症状”和“狂想症”的“瑕疵胚胎”,

被政府统一“回炉”精进,

 

若娃,被销毁了。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救救孩子,救救母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观后(之一)

杨娟又一次获得了新的胚胎,

再一次成为了母亲。

但在眩晕中,她看见天才儿子若杰朝她走来:

当年若杰获得了鉴定考满分的优异成绩,

但若杰的理想是成为木工。

杨娟扔回了儿子“要为她造森林树屋”的钥匙,

正告儿子:鉴定考满分的孩子只能做医生,

造木屋是下等人的工作。

你不能一步错,步步错。

作为妈妈,她只想要“优质母亲”的荣誉勋章,

其他的,她都不想要。


最后,绝望的若杰,

冲向了一辆大卡车。


疑似杨娟的举报,

刘玲娜的“世外桃源”被政府发现,

那群鉴定考不合格的孩子们,还是被抢驱赶着,

没有逃脱因为他们是“不合格胚胎”而被销毁的命运。


杨娟依旧到处演讲。宣扬:

满分的秘诀,就是爱,全心全意的爱。

有100分的母亲,才有100分的孩子。

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翻身。

做女人,不仅要爱孩子,更要爱自己。

而爱自己,总是有办法的……


但是,杨娟忘不了何玲娜的警告:

你新植入的胚胎,

是一个流动工人的胚胎,

你即将生出的这个孩子,

其他方面可能有优势,

但在鉴定考方面,也未必优秀。

十五年,仅仅只用十五年,

就可以见分晓。


于是,重新做了母亲的杨娟,

又一次被恐惧笼罩……


看这个故事,对杨娟这个母亲,

最开始只有恨。

她打扮高雅,姿态优雅,言语慧雅,

好像很懂教育,很爱自己的孩子。

渐渐到故事深处,

她的虚伪,她的愚蠢,她的残忍都暴露无遗。

她根本不爱她的孩子,

不管是天才的若杰,还是愚笨的若娃。

她爱的,只有她自己。

就如她自己所说:要爱自己,总是有办法的。

于是,她先冷冰冰地扼杀了儿子的理想,

把儿子逼上了绝路,

然后,又“深情”狡猾地诱导女儿,

一步一步,亲手把女儿送上了绝路。

这个嘴巴里时时刻刻都在标榜着“爱”的女人,

内心和外表一样高冷。

儿女,不过是她换取社会地位,获得社会尊重的工具。

她会装,会演,

 

而且,装得,演得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王君青春语文专栏】救救孩子,救救母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观后(之一)

看第二遍的时候,对杨娟这个母亲,

还是有了一些同情。

她病入膏肓,入戏太深,

乃是因为,骨子里,她只是个普通女人,

她没有一先妈妈的通透,没有启正妈妈的勇气。

她没有能力质疑社会的教育运行规则,

而且,她是这个规则的守护者。

她只是在自我保护而已。

甚至,在她的内心深处,一定还有一种崇高感和神圣感。

在自己的儿女死之前,

这个母亲,其实早已经死了。


一先妈妈说:以鉴定考的分数判定孩子的价值,

是多么荒唐残忍。

但杨娟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选择!

一先妈妈说:这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

真理,不一定在多数人那一边。


我相信,杨娟是听不懂的。

她不是“一先”的妈妈,也不是“启正”的妈妈,

她早被社会规则绑架,捆缚得严严实实。

而且,作为这个制度的受益者,

她已经主动和这样的规则融合为了一个整体。

如果你要说她既是主谋,也是帮凶,

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她会拼死分辨,而且,跟你拼命。


这就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深刻。

我要向这部台剧的编剧,

深深鞠躬。

最严酷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就这样以半科幻的形式,

被艺术地表达了出来。

何一先说:

不管是分数高的,

还是分数低的,

都活得那么绝望。

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绝望——

应试教育,以分数衡量人生价值的教育,

让所有人都不幸福。

而这让所有人都不幸福的教育,

却被大部分人奉为真理,

用生命维护。


新学期开学了,

我希望我所有的朋友,

特别是所有的妈妈,

所有的老师,

都能看到这个故事。

我们都以这个故事为镜,

照一照自己吧。


我们,

是不是也是那个杨娟?

或者我身上,

也有杨娟的影子。


救救孩子!

救救我们自己!

 

(2019年7月28日星期日于西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