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儿子和我聊《银河补习班》


我们聊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马飞没有成为航天员,他的父亲会不会很失望,这个故事,是不是就没有看点了。
我觉得,这对我,对孩子,对这个电影,都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儿子三言两语就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
儿子先说:妈妈,电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艺术形式。两个小时,不可能展现人物更多的命运可能。如果是电视连续剧的话,也许可以。电影中其实已经表达了马皓文的价值倾向,回答了这个重要的问题。
儿子提醒我说:妈妈,有两个地方,你一定要看懂。
第一个地方是马飞“要求”爸爸停止“上诉”停止“折腾”,不要为自己的航天事业抹黑的时候,马皓文的态度是很鲜明的。第一,他接受了马飞的要求,理解了儿子的选择。第二,他对马飞明确表达“我的教育完全失败”,他一点儿都没有掩饰自己的失望和痛心。儿子说,妈妈,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其实马皓文对儿子最深的期待并不仅仅是世俗上的成功,而是成为一个能够体谅他人的,善良的,正直的人。而这一次马飞的选择显然是自我的,自私的。作为父亲,他清醒的选择和清晰的是非界定恰好表现了他作为父亲的纠结和矛盾,其实,这也是生活本身的纠结和矛盾。但恰恰在这个矛盾中,马皓文这个父亲的形象显得很真实可信。如果这个地方改为他在第一时间就全部理解了儿子,且绝对自我牺牲地站在了儿子一边,那反而不真实,无深度了。作为父亲,同时“肯定儿子”又“否定儿子”,两个角度有交叉,有重叠,有撕扯,所以,反而真实感人。
第二个地方是影片的结尾。马飞航天回来成功落地后,马皓文的最后一句台词非常精彩。儿子说,妈妈,这句台词很蹊跷,你也要看懂。在马飞的期待下,在万众瞩目中,马皓文居然说的是:儿子,你这个魔术太棒了,能不能再玩一次?
我听儿子头头是道的分析,非常佩服。他说的两点,第二点,我是有思索的,但第一点,我还真没有想到。我觉得,儿子很独到很有眼光。
二
我想考考儿子,我问:如果少了一个细节,马皓文这个形象就会失败很多。你看出来了吗?
儿子想了想说:哦,马皓文因为跑申述在局长那里受了挫,他出门后,正巧马飞兴致勃勃地跟他说航展的事情,气急攻心的马皓文失去了耐心,把气洒在儿子身上,对儿子一顿骂,马飞被骂哭了。这个细节非常重要。这几乎是电影中马皓文唯一的一次失态,恰好是因为这次失态,马皓文更像一个普通的男人,普通的父亲了。如果没有这个细节,马皓文这个形象,就太完美了。
我说,是的,太完美的东西,都不真实。
我补充说,儿子,你刚才分析的马皓文评价马飞“自己的教育完全失败”也有同样的效果。这里的“完全”,一方面表现了马皓文的人才观,但同时也是一个父亲的比较任性的表达。这些地方都让我们看到了马皓文这个“非凡父亲”身上的“凡人特质”,这些和马皓文的“伟人气质”交杂在一起,这个人物,才接地气了。
我追问:马皓文这个形象塑造得还是比较立体,比较成功的。电影中哪些人物塑造得不好呢?
儿子说,最不好的就是小高老师。这个人物可有可无,莫名其妙。最后还和家长谈起了恋爱,更是无厘头。编剧编得太差了。
我同意儿子的观点。王西挺漂亮的一个演员,演技也不错。但在电影中她的形象太单薄,不是她的失败,是编剧和导演的失败。
儿子说,马皓文徒弟吕大头的形象也有这个问题。怎么最后吕大头还是桥塌事件的罪魁祸首之一。剧情前半部分没有任何铺垫,最后这个结果来得太突然了。
儿子继续评价说,电影后半部分马飞的妈妈和继父就消失了,也很搞笑。对此,我有同感。我问儿子,你觉得继父孟叔叔这个角色塑造得如何?
儿子说,还可以,有喜感。形象上和性格上都和马飞亲妈亲爸形成了对比,增加了电影的看点。而且,也颠覆了过去的很多继父形象。孟叔叔优点缺点都鲜明,虽然戏不多,还是挺让人难忘的,比小高老师和吕大头塑造得好。
我问儿子,你怎么看闫主任这个角色?
儿子说,闫主任好倒霉了,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很多问题,编剧都让这个角色扛了。他真是太累。
这话说得我哈哈大笑。儿子这叫有一语中的,一剑封喉。我也有同感。《银河补习班》算一部好电影,我们教育中人看了,共鸣很多。在教育理念上,闫主任是负极,马皓文算正极。但现实生活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打架的问题可没有这么简单纯粹,孰优孰劣,是非分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架还得打下去。妥协和斗争,保守和前卫,必然共存。正极和负极之对峙,如果过于极端,反而偏离了生活的真相。
儿子提醒我,妈妈,这是电影,如果矛盾不足够尖锐,就不好看,我说,也有道理。
我还问儿子,你觉得马皓文的教育方法可行吗?你认同这种方法吗?电影的故事是不是太虚假?很多影评都评价说虚假呢!
儿子说,期末考试之前请半个月的假去看航展,这不太可能吧?
我说,可能。我带清华附中创新班的时候,就非常支持家长带孩子去参加“最强大脑”等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是请假半个月的问题,一请就是半个学期一个学期呢。当时我是这个校区的负责人,我从来给学生和家长开绿灯的。
儿子说,妈妈你一直都很新潮,我们老师肯定做不到。
我说,你就感恩有我这样的妈妈吧。我们遇到了好时代,妈妈对很多问题想得很通。我不希望你重复我和爸爸的生活,我希望你过上我们不曾经历过的生活。如果你的离经叛道的行为有价值,我肯定能够理解支持的。我们还顺便谈了谈这段时间很热的导演饺子“弃医从文”、自学动画、用五年时间拍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事情。我说,饺子从医科大学逃跑出来搞动漫,一蛰伏就是好多年,她妈妈再艰难也支持他。如果你像饺子一样发现了自己所爱,妈妈也会像饺子的妈妈,无条件地支持你,而且,经济支持力度会大很多。
儿子说,妈妈,你真伟大。
我说,不是妈妈伟大,只不过妈妈跟马皓文的教育观是一样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马皓文说:如果找到了自己所爱,遇到困难,“一直想一直想”,就能越来越聪明,就能把人生的箭射得很好。我也相信马皓文的相信。
我对儿子说,《银河补习班》提倡的教育观是:让一个孩子自由生长,不要过多地限制它天马行空的创意,给它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他就能越长越茁壮。这也是很多批判这部电影,认为它不现实的理由所在。对此,妈妈是不以为然的。电影是艺术作品,是应该要仰望星空的,如果只趴在地上“和现实妥协”,那算什么艺术呢?
我还补充了一句:马飞妈妈说“煤球怎么洗,也变不了钻石”。这话有问题。咱们要相信人生有千万种活法,我们并不需要都必须变成钻石,也不是人人都能变成钻石。最关键的问题是:哪怕就是像马飞妈妈说的成为了卖煎饼的,也要开开心心地卖。
儿子点头,表示理解。
三
大概是语文老师的缘故,我还忍不住地跟儿子多唠叨了一下电影故事的讲法。
我对儿子说,讲故事和写小说,完全是一样的,故事要讲得好,不管故事跨越的时间有多长,不管故事元素有多丰富,都还是要遵循“聚焦”的问题。
背景再宏阔,主题再深远,想像再恢弘,但故事,最终都还是必须用生活的真实的细节来说话的。
细节的质量,决定故事的质量。
细节的新颖度,决定故事的创新度。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这是细节活起来的重要原因。
我说,比如邵兵饰演的宇航员顾星河,戏份很少,但挺成功,原因就是一个细节的反复出现。
儿子马上反应了过来,是那句他反复对女儿唠叨的台词吧——不要舔牙床。
对!想想为什么这个细节很好呢?我问儿子。
儿子说,体现父爱啊!航天员很伟大,但是,回到生活中,就是一个普通的父亲。
我说,对,航天的高深庄严宏大和“舔牙床”的琐细朴实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时候,让人物有血有肉,一个细节就够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创作中,雷同的模式化的细节太多了。比如写父母,一届一届的学生除了写父母送伞、送孩子到医院,考差了鼓励孩子之外,似乎就找不出其他细节了。不是没有了,是我们盲目了,迟钝了,无视了。
还有哪些反复出现的细节让你印象深刻?我问。
儿子又想了想,说,马皓文的那个用足球做的地球仪是一个重要的细节。第一次出现,是影片开端,他沉迷于为儿子做地球仪,差点儿误了亚运圣火的交接仪式。这个时候地球仪是马皓文的爱的承载物。第二次,是马飞和妈妈去监狱看马皓文,马飞告诉爸爸地球仪坏了,希望他回去修理。马皓文很心酸。第三次,是马飞被不良少年欺负,地球仪也被他们毁坏了。为了保护地球仪,马飞跳进了一条河里。这个情节象征着马皓文因为坐牢,完全错过了儿子的成长,这也是马飞痛苦叛逆的重要原因。我们还看到了马飞的倔强,对爱和尊严的守护。第四次,是马皓文回家后,在杂物中看到了这个已经破烂的地球仪,他非常沉痛地修复地球仪,开始弥补自己的爱。后来就是在航天飞船上,马飞从这个地球仪上不断得到启示,获得了冒险的勇气。
我补充说,选择地球仪作为贯穿整个电影的核心意象应该是有深意的。球的好与坏,代表圆满与不圆满。而地球仪,象征着心怀天下,梦在远方。而放眼未来的教育和只关注眼前的中考高考的教育,行为选择也会完全不一样。
儿子说,对,除了地球仪,还有那张纸条,马飞写给父亲的:爸爸,我要像你一样,永不服输。第一次出现是在家里,马飞被马皓文激发,决定发愤图强。马皓文看到儿子写的这张纸条,捂住脸潸然泪下。其实到这个时候父子俩的精神才第一次实现融合。第二次就是在航天飞船上,这张纸条放在地球仪中,激发了马飞冒险求生的激情。这张纸条,是父子两的第二条血脉,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无声的交流形式。
对,我赞扬儿子说,这是物件的细节。语言的细节,有印象吗?
儿子说,除了“玩魔术”在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之外,马飞被困在洪水中的时候,马皓文的呼唤“儿子,你能出来的,看看你周围有什么,动动脑筋,你能出来的”也在电影后面部分出现回闪再放。还有马飞妈妈说的“卖煎饼”也出现了好几次。有一次是马飞妈妈责备马飞不上进,有时候是马飞自己自暴自弃。“卖煎饼”在电影中是一种象征——学习不好,不优秀的象征。
对,这些语言,都是推动情节发展,让情节发生大逆转的语言。行动细节的反复呢?我继续追问。
儿子说,量身高算吧?电影中多次出现量身高的情景。有两次是在马皓文的旧家,有一次是在航天基地,马皓文打趣马飞没有再长高。电影的主题是成长,身体的长高和精神的长高导演都想呈现。
我对儿子的解释很赞赏。我说,拍电影和写小说是一样的,甚至比小说创造更讲究一种“圆形”的呼应结构。前面出现的任何镜头,后边都应该有照应;而后边出现的任何情节,前边也应该有伏笔,否则就是“脱轨”,就是“滑坡”。
我想考考儿子:电影中有一个超大的伏笔,你关注到了吗?
儿子哈哈哈地笑,说,就是闫主任的那个儿子,那个疯子的形象吧。
对!我说,这个形象可是电影中埋的一个“大彩弹”,最后出现的时候,是很震撼人心的。可以说,编剧“打败”闫主任这个角色,靠的就是这个大彩蛋。但为了推出这个彩弹,电影前半部分有很多铺垫,你发现了吗?
儿子说,“疯子”在电影前半部分出现了好几次,都是在学校门口,而且都是马飞父母来解决马飞被开除的问题的时候。疯子刺激了马飞妈妈,让她对儿子的愤怒和失望升级了。当时我就想,这个疯子都出现两次了,后边一定有戏,果然被我“不幸”而言中。
我说,被你“言中”,那就是电影拍得拙劣之处了。最好的状态是,开头呈现的镜头,很自然,无声无息的,不到最后,观众是不会恍然大悟的:哦!原来如此啊!这才是好状态。所以,很多经典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需要反复看,反复琢磨,你才能看出编剧导演演员的高明之处。小说创作中有草灰蛇线,电影中也是一样的。
儿子说,是啊,连我都猜到了,可见讲故事的人,还没有讲到很高的境界。这个故事总体上挺感人的,但我感觉导演的追求太多了,电影的元素也太满了点儿,很多转折太猛,风格的变化也很剧烈,一方面觉得精彩纷呈,一方面也觉得有点儿应接不暇。
是的,我说,所以,拍电影,讲故事,都是很专业的问题。电影的叙事与结构,情节与人物,冲突与对抗,镜头与语言,节奏与风格等等,无一不是需要学习的。
四
我突然想起儿子前段时间托我买的一套书,是“传媒典藏系列”,英国David
后来我向儿子借来这本书。翻开来,扉页上写着:
写作,像开车和恋爱一样,是每一个英国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就能做好的事。但结果当然是糟透了。
——汤姆·马格里森
儿子读高二,他在读这样的书,我觉得很欣慰。这样的书,大概也可以算儿子为自己开设的“银河补习班”吧。
聊着聊着,家到了。
看到优秀的电影,很幸福。而能和儿子深度交流对一部电影的看法,更是觉得幸福。我从儿子身上学到了很多。谢谢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