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青春语文专栏】为什么要读《经典启蒙》


为什么要读《经典启蒙》
文/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清澜山学校
一
在我们的《经典启蒙》系列读本面世的时候,“华为事件”正愈演愈烈。
我现在供职的清澜山学校是华为投资,清华附中管理的学校,我自然对“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加倍关注。
我们的华为,将会如何应对?
消息一个比一个更加让人兴奋。
而作为语文老师,让我兴奋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华为应对”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海思芯片发表公开信说,我们早已做好准备,“备胎”芯片终于可以面世——华为操作系统团队早就自主开发了自主产权操作系统——鸿蒙。
鸿蒙!光这个名字就让我热血贲张!
《西游记》第一章的最后一句,正是“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空须悟空。”
只要读过经典的中国人才能懂得这个词的用心之处。
这已经不是华为第一次用中国古典文化来命名了。
华为手机芯片被命名为“麒麟”。
不仅如此,华为好像把整个《山海经》的神兽都注册下来了!
朱雀、腾蛇、青牛、青玄、朱雀、当康、玄机、白虎、灵豸、饕餮……
还有:
华为的基带芯片,取名叫“巴龙”;
华为的服务器芯片,取名叫“鲲鹏”;
华为的服务器平台,取名叫“泰山”;
华为的路由器芯片,取名叫“凌霄”;
华为的人工智能芯片,取名叫“昇腾”;
除了华为的工程师,中国航天人也很浪漫。
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月球车名为“玉兔”。
“嫦娥”和“玉兔”的着陆地点,也被命名为“广寒宫”,附近的三个陨击坑则被命名为“紫微”、“太微”和“天市”。而引领嫦娥四号在月背顺利软着陆的那颗极为关键的中继通信卫星,居然叫“鹊桥”。
我们的航天站名为“天宫”,而把“天宫二号”送往太空的运载火箭,名为“神箭”。
再往前数,我们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我们的量子实验卫星名为“墨子”。
我们的火星探测卫星叫“萤火”。
我们的第一艘飞船叫“神舟”;
我们的气象卫星叫“风云”;
我们的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叫“北斗”;
我们的全球低轨卫星系统叫“鸿雁”;
我们的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把他们送往太空的火箭,一直以来都没变过,名为“长征”。
我们的发动机,名为:峨眉,太行,岷山,泰山,秦岭,昆仑……
几乎每一个导弹的命名背后,都有一组诗词做支撑。
我们把南极科考站称作是“昆仑”,更浪漫的是,科学家们还在南极点上放了一个中华天鼎,意指“定鼎南极”。
这些命名都无需解释,只要是在中华文化中长大,自然就会懂,这是深植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科学家就像是在还原老祖先的梦想一般,把这些本该是传说中的神话,还原成现实。
这就是根植于血脉的文化相通!
这就是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瓦解的力量!
只要这股力量还在,所谓“美国制裁”便迟早都只是一场笑话而已。
二
这就是齐鲁出版社一声呼唤,应者云集的原因,就是我们集众多名师之力量,要编写这套《经典启蒙》的原因。
我们希望用我们创造性的工作,为这股力量加油。
我们希望用最具语文味的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这股血脉,并且最终融入这股血脉。
我们遇到了最好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势不可挡。
我们也遇到了最“危急”的时代——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现在这样,文化渗透,文化争夺呈现白热化的状态。
那么,作为语文人,作为天然的文化守护者,我们是不是有能力,有智慧,有雄心,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自然而然地勘破经典的隔膜,然后自然而然地走进民族文化的灵魂深处去——就像前面所说的科学家们,在民族的危急关头,重要时刻,文化自觉化身为文化担当。于是,不仅一往无前,而且风流潇洒。
只有本民族的文化能够赋予我们这种自信,也只有本民族的文化能够让我们纵身于寰球竞争的战场而依旧具备极高的辨识度,横刀立马,风华绝代。
所以, 如果你有幸拿到这套书,希望你能够用好她:
这套书,从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略微艰深的《周易》《孙子》《管子》,将为你全面铺展开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
使用这套书,建议你主要用“诵读”的方式来进入,认真地用好“注释”“讲一讲”“知与行”“广见闻”等辅助栏目。传统经典博大精深,我们很多专业的文化人皓首穷经也未必能够读深读透。作为中小学生,我们不必畏惧。“深读”有“深读”的通透,“浅读”有“浅读”的纯真。对于青春生命而言,自由漫溯,任意东西,观其大意,浅尝辄止,也会有收获留下。读经典是一辈子的事业。我们唯愿的是,今日的诵读,能够为你的传统文化之旅做下一个标志,留下一个脚印。在未来的旅途中,你会驻足,会回首,会沉浸,因为有了今日的基础,新的阅读篇章会不断被打开。经过了岁月的加持之后,你便真正懂得了他们。然后,你皈依,你超越,你创造,你将会体验被传统文化成全的美不胜收的感觉。
当然,我们最终的希望乃是:因为懂得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你便也懂得了尊重其他文化。经典的启蒙,最终必然落脚于我们终于拥有了一种能力,那便是:欣赏差异,万物一体。就如任正非先生所说:
最终,我们还是要在顶峰相遇拥抱,一起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言壮哉!
这,也是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根本目的。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