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君
王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422
  • 关注人气:10,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我的天空致敬:贺明哲兄新书终正式出版

(2016-01-23 06:09:12)
标签:

李明哲

阅读

研究




赋到沧桑句便工

  

()

这些年来,行走于网络江湖,结识了一批珍贵的朋友。明哲兄便是其中的一个,而且还是其中很独特的一个。从初识到今天,我始终感觉明哲兄身上弥漫着一种沧桑感,这沧桑感每每让我心疼、心动,并且因之渐渐引为知己。

我幼年贫苦,青少年时代便开始独立谋生,较之于同龄人,对生活的认识略略厚重些,且又从乡镇中学起步开始教书,所以对事业的艰难也更感同身受。这些都让我对明哲兄一见如故:一个被生活的重担常常压弯腰的中年人,生命近半才得以进入语文世界,但从此对语文爱恨交织、痴心不改,居然在这语文乱世中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立行、立德乃至于立言,如不是在生活和事业的油锅中同时受过煎熬,是万万理解不到其中艰辛之一二的。

教语文是寂寞、劳累且容易劳而无功的。这些年来,我断断续续和不少曾经迷惘愁苦的朋友有过交往。我是乐观主义者,激励几乎是我唯一能做的事儿。但生活在大部分时候毕竟是坚硬且灰色的,“激励”这把刀子跟生活撞得久了,往往很快就会变钝生锈。慢慢地,那些一度热血沸腾的朋友们纷纷偃旗息鼓、悄无声息了,执著无悔的仅存寥寥几人,明哲兄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仅始终坚守,而且渐渐锋芒展露。我亲见着他从默默无闻到埋头耕耘再到频频亮剑,他形容消瘦,筚路褴褛,但却横刀立马,一派天真无畏的神情。岁月沧桑,语文沧桑,明哲兄从这沧桑中走来,反而多了浪漫和激情。

对着厚厚书稿,我真想高呼:壮哉,明哲!美哉,明哲!

明哲兄显然是位“苦吟诗人”。身为无名小县城的无名教研员,如果没有追求,教研工作的展开其实并不复杂,但明哲兄偏偏自讨苦吃。他是课不惊人死不休,文不惊人死不休。观他初期文字,真可谓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囊括网络,阅尽名家。名家的精髓,常成就了他的瞬间灵感。他以此为起点,冲飞到了更高、更美好的境界。如寒星般散落在明哲兄作品中的名家的只言片语,让我看到了一位中年才起步的语文人“程门立雪”的谦逊、诚挚。慢慢地,明哲兄渐如得道高人,其眼光之独到,手法之新颖,见解之深刻,“名家”们若能看到,也当服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吧。教研员,如心安理得地沉溺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并不会承受诟病,但也可以选择“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甚至“我自横刀向天笑”,明哲兄显然属于后者。他在最有理由叫嚣着应试第一的地方,固执地选择首先成为思想者,于是,他的教研员工作,也成为了窗——透过他的窗,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学术的深度、理性的光照、自由的启蒙,以及民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这在经济不发达的偏僻小县城,确确实实算是罕异之景了。

明哲兄显然更是一位“乐吟诗人”。虽然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是,漫步于他的文字之中,在不断地受到思想拷问的同时,你感受最多的还是思想的乐趣。在这语文的乱世之中,明哲兄除了正气凛然之外,显然更不缺乏幽默。“‘罗马’在哪里”、“跟着‘伴娘’跑了”、“那一只受伤的‘羚羊’”,类似的表达让人会心。当然,更让人会心的是明哲兄的细腻和灵巧。站在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之间,作为教研员的他自有“承上启下”的机智。他上接寰宇,下连地气,奇思妙想融会于充满语文味儿的各式手段之中。读他的课例,想他的课堂,常常忍不住拍案叫绝。他不仅是一片思想的绿叶,而且还是一根不老的常青藤,呼吸着阳光雨露,也担当着风霜雨雪,一个劲儿地、一个劲儿地快乐生长。

 

()

 

十多年来,我“目睹”明哲兄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持探索和实践他的语文梦。教过多年地理的他曾经意冷过,放弃过,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强,且渐渐成为了语文教师中、教研员中的思想者。更为可贵的是,这两年来,他开始重新走进课堂,以教研员的身份上课、研究课,从课堂的指导者又一次成为了实践者。仅仅从这点来看,也是非常可敬的。语文教学要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理论家,需要优秀的一线教师,更需要的是能够把理论和一线实践和谐统一深度结合起来的人才。明哲兄以余映潮老师为榜样,勤于探索,躬身实践,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同时用力,其用心之良苦,用情之专一,都让人感慨。

纵观明哲兄的文本分析和课堂实践,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是一位很有前瞻性,很有开拓精神的教研员教师。他善于深度分析文本,往往能够有平常人没有的独特视角,在批评性地面对文本和批评性地面对前人的解读成果方面,有异质,有异才,独树一帜,眼光独到。不管是从对《王几何》行文瑕疵的反思,还是对《湖心亭看雪》的幽微研究,以及在他更多的作品中,我都肯定:这位教研员,是站着教书,立志于通过语文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公民思维素养。他的课,已经从教知识教能力进入到了教思想教情怀的层面,所以,呈现出了一种大格局、大情怀,很有冲击力。

他对《斑羚飞渡》的解读和教学也是如此,三个板块,从常规教学到质疑教学到文本重构,他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文本,既尊重文本又不畏文本,既贴心理解作者又用心帮助作者,这个课,很立体,很多维,对学生的训练非常扎实灵动。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代表着语文教学的一种正确方向:既上得美,又上得实;既上得正,又上得深。咬文嚼字有力度,思维提升有抓手。在这种课堂上,语文教学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呈现,是能够带给学生新异感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找到更简单的形式承载自己的教育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以简驭繁、返璞归真,对于中年教师而言,一定是不二追求。我想,我这位语文兄长,也是这样的。

读明哲兄的文字,既读出了他渐趋成熟的文本解读技巧,更读出了他不断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合于经典文本的激情和自然。《老王》的解读,读了挺震撼的。写得很用心,解读很细致,很用情。观点上,表达上,都有很多超越前人的地方。特别重要的是,写得诚挚。比之以前的文字,更见自我,更见深情。我觉得文本解读,能写到这个份上,算是读出境界来了。感性和理性结合得很到位。只有一个不足:行文线索要再明确简洁些更好。

读他最新的一篇对胡适《我的母亲》的解读,这种感受更是扑面而来。这样的极简极朴极淡的文字,于学生,是很难的文本。甚至,对于一般教师,也是很棘手的文本。这样的文字,天生是为因经历了生命苦痛,对人生反有了深情的人准备的。且不说明哲兄以一词“忍”切入的勇毅,也不用说他大篇章引用胡适原文的不可克制,单就他逐字逐句的感受体验分析,我就能够懂他在解读过程中的每一滴泪。这种感觉,在读他的《老王》解读时就已经很鲜明了。在细针密线的语言编织中,在酣畅淋漓的情感倾吐中,我能够感受到明哲兄以他人的文字来解自我心中的块垒的急迫。一个读者,他从别人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从推敲这些文字中释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解读,便不再是劳役,而成了自我印证和自我陈说。技巧,其实永远是第二位第三位的东西。人心和文心,如果呼应和交融,解读,便成为了自我的心灵旅行,而且,不孤独。

近一年来,我从明哲兄爆发式的不断拿出的高质量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是他作为语文教研员在专业上的突飞猛进,更是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寻找的成就。他终于真正从低潮中走出来,而且,把那些所有低潮的日子全部炼化为了生命和语文的能量。他从“忍”走向了“韧”。

而今,明哲兄终于乔迁新居,书稿也即将付梓。这些都是人生乐事。回想起多年前他对生活的沉重叹息,我真想叩谢老天:你终于也算有眼,成全了我这在艰难中执著奋斗的兄长一份踏踏实实的幸福——这是他该拥有的幸福啊!愿明哲兄早日完成夙愿,生活不再“沧桑”。但语文的事业必定是长期“沧桑”的事业,幸而赋到沧桑句便工,明哲兄,还有我,都已经多少领略到了其中的玄妙。我们都将怀着更加平和淡定的心态继续前行——这是毫无疑问的,我相信!

祝愿明哲兄:继续加油,继续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