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125):好好说话才最“语文”,最“人文”

(2015-05-10 10:57:47)
标签:

韩军

李华平

背影

争论

     【朋友告诉我:劝架,就是自惹麻烦。如果“打架”双方都执着于自己的立场,劝架不成,反惹一身气。他们叮嘱我“好好保护自己就行了,不要去蹚这浑水”,不要“惹火烧身”。这个道理,我何尝不懂。但是,真是看不下去了,心头难过,着急。所以,前天,写了一点儿文字,劝劝两位兄长。“韩李之争”走向纯粹的学术之争,是大幸。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受伤害的,不仅是打架双方,还有我们深深爱着并且为之奋斗的语文。“好好说话”是胸怀,也更是艺术。我修炼尚浅,自己本身说话的能力就需要提升。有说得不到位的地方,错误的地方,恳请两位兄长原谅。也请朋友们不要胡乱猜测我有什么其他用意。我无意褒谁贬谁,每一句都出自真心。没有十全十美的课,也没有十全十美的评课。韩军老师对自己的课,李华平老师对自己的评课,都可以多一些客观的反思。彼此都退一步,以宽容待人,不要把对方想象得那么不堪。不管是拥护韩老师的朋友,还是拥护李老师的朋友,都不要止步于某些剥离语境寻章摘句的攻击性语言。大家可以把韩老师和李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诸多文章找来读一读,思考思考,理性探讨。而且,在背后都要努力“劝架”。大家都心平气和了,心就开了,气就顺了,矛盾就解决了。语文是敦促我们追求生命更加和谐的学科,我们不要去亵渎了她。让外行朋友看我们语文和语文人的笑话。】

 

  

这些日子,我的微信,我的邮箱,被朋友们源源不断发来的各种“韩李之争”的文字材料塞满了,他们追着问:王君老师,你如何看待“韩李之争”?

这让我很难过。那些吵架文字,我不忍读。

因为韩军老师和李华平老师,都是我敬仰的语文兄长,而且,都是我的好友。

在我的心中,他们二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搞成这种局面。

对韩军老师的敬仰由来已久。他的“新语文教育”和“弘扬人文”的学术思想,给予了从教之初的我很多启迪,很大震撼。到了北方后,我们一起上课研讨的机会非常多。其才华、其学识,我都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前些年我解读《背影》,上《背影》,也是跟他一番聊天后思绪涌动的成果。在我的印象里,韩老师是一位极有思想,特立独行,才华横溢,个性也比较尖锐的语文人。

李华平老师是我老乡。我称他为“土匪哥哥”。我给他这名号,并没经深思,而是深交之后自然而然的脱口而出。这个哥哥,身材并不见得高大,甚至有些白皙孱弱,但血液中涌动着豪放的因子——那来自于巴渝高山大河的孕育滋养。华平兄的为人,极豪爽,有侠客之风范,很是让人欣赏的。这些年,每到暑假,我总有一段时间在四川游学游教,呆在川师大的时间不短。观这个哥哥的为人处事,听这个哥哥的课堂和报告,很是折服。他从幼儿园教起,一直教到高校,其经历,本身就是传奇。前年得他赠书,洋洋百万言,是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我读完,诚恳地说,是力作,很见功力。这本书到现在也没有正式出版,华平兄总说还不够完善。他的热情和谦逊,是完美合一的。

韩军老师和李华平老师,都是热血语文人。这一点,我敢肯定。

他们的《背影》之争,我不想说什么。一是水平低,没有啥发言权。二是年龄越大,越崇尚中庸。这不是圆滑,乃是因为越来越觉得世事本来就很难有绝对的对错。语文的问题是人文学科的问题,更是如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是客观现实。

我听韩军老师这两年的课,有一个鲜明的感觉,随着岁月流逝,进入到知天命之年后,他越能够自如地把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体验送进经典文本中,并且用自己独到的方式来阐释。他语文基本功了得,课堂表现力了得。我听他的课,经常是怀着鉴赏艺术品的心情在听。我也觉得他解读文本有些剑走偏锋,课堂设计有些脚踩高跷,但那还是一个艺术品。可以爽心,可以悦目。对老师而言,开阔眼界,舒展身心。他的追求,有他的价值。作为曾经的语文教坛上顶尖儿的人物,韩军老师这两年的创造是他殚精竭虑的自我突破。难得,也可敬!但这样的课,太高,太险,太玄,太炫。作为一个自然文本,怎么挖掘那是阅读者自己说了算。而作为一个特定学科特定年级的教学文本,如何定位肯定就有得争论。在语文的学科本质大家都还没有扯得清楚的今天,这样的课遭受质疑引发争议,成为风口浪尖上的反思对象,并不奇怪。

而华平兄,我更知,他的批评,根本不是对人,而确确实实是对课。华平兄准备发表《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这篇批评文章时,恰好我在成都。我有幸亲眼见他就这篇文章向众多语文高人和普通师生请教,虚心磨文,诚挚谦和。他对语文,其情之真,其情之切,我是感受颇深的。他就是我以我血荐语文,荡气回肠,并无什么追求私利可言。韩军老师是著名前辈,华平兄这样的“后生”要对他的课进行反思辨析,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华平兄行文,汪洋恣肆,尽显巴渝人的率直。作为同乡,我是能懂其中的情怀的。而韩军老师,从中读出了诸多“不敬”,我想是地域因素所致。当年我初到北方,也常常被人指责“说话声音太大,表达方式过直”等等,痛苦了很久才明白文化差异造成的表达差异是要人命的。但这个缺点,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改过来。

我以为,如果抛开斗气的因素,“韩李之争”的核心之争是很有价值的。它激发我们思考文本解读的底线和高度问题,课堂教学的程度和深浅问题。在各种“真语文”崛起,在“语文教学要回归语用”等强势回归大潮的反思背景下,韩军老师奉献出了他的创造,华平老师奉献出了他对“创造”的反思。这样的碰撞,本身就是价值,就是效益。语文内部人的研讨如能风起云涌,总比外行人来唧唧咋咋更见学科精神的。

但我难过地看到,正常的研讨正在被异化为一场人身攻击的口水战。这场交锋中的某些语言,已经偏离语文很远,偏离学术研讨很远。两个优秀的语文人,言语往来之不知不觉间,失了心平气和之风。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场争论正在成为一则语文的闹剧。如果不停止,甚至成为语文的丑剧。

对这两位语文兄长,我真的都很心疼。

我这样的“语文小妹”,学术水平差两位兄长太远。但有些为人的道理,还是略略懂的。比如:

我们又不是人民币,不必要求人人都喜欢。

如果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场,对话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我们的胸怀,都是被委屈撑大的。如果胸怀够大,根本就没有委屈。

不要什么都往人际关系上扯,这是中国文化中最不人文的一部分。

说不清楚的时候,沉默是最好的方式。越解释越无法释怀。

纠缠不清,心神则不宁。心神不宁,是生命最大的损失。

坚持做自己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语言,很多时候是最苍白无力的。

……

我相信,我的优秀且卓越的语文兄长们,能够为后辈语文人做个表率。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我们天天教学生“表达”,中考高考都考“表达”,我们做老师的,自己也需要学会如何表达才不刺人,不伤人。语文人的互相攻击互相贬损内耗太大了。无礼,亦无理,更无趣,无聊。

停下那些剥离语境寻章摘句微言大义怪腔怪调的分析求证埋怨指责吧!心平气和地说话和研讨,这才是最“语文”,最“人文”的追求。

“韩李之争”如能成为纯粹的学术之争,那该多好!

韩军老师和李华平老师都是高人,化干戈为玉帛,他们有这个胸怀,也具备这个能力。我相信的。也期待!

2015/5/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