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99):跟定琴老师学解读——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五)
(2015-03-13 10:41:31)
标签:
故事何定琴解读文本创造 |
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五)
敏感到何种地步呢?比如我们面对两个句子。它们本身是在《陈涉世家》文本文字的汪洋大海中的:
其一: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其二: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如果你能够敏锐地发现这两个句子中用了两个近义词“召令”和“号令”,那你就和定琴妹妹一样厉害了。如果你还能进一步思考:同是“令”,但一“召令”一“号令”,仅仅是为了不重复吗?司马迁如此选用词语,有什么奥秘没有?一个富有情趣充满智慧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的敏感和多思。定琴妹妹是典型代表。你看,她的分析中有多少恍然大悟的惊喜啊:
注意,第10句的“号令”区别于第7句的“召令 ”,如果说”召令“有号召、动员和命令之意,“号令”则是不容置疑的强硬口吻:“命令”“发号施令”。王者的气派初显。
读文本,读到这样的细微处,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说司马迁的文字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个字,就绘出了陈胜的成长,绘出了战争赋予陈胜的生命意义。其表意之精准,选词之苛刻,可见一斑。
这就是所谓的“聆听语言的细响”。我们再跟着定琴来练一练。比如这一处:
陈涉乃自立为王……
怎么练?用定琴的法子,比较。跟谁比较?和前文比较。文字的敏感力集中体现为一种自觉的连接力,比较力。就是,见此词而联想到彼词。彼词,可能是同文本中的词,也可能是他文本中的词,甚至是自己生命体验中的词。不比不知道,一比往往会吓一跳。定琴去比了,一比,看出玄妙出来了。她说:
第10句的称呼非常微妙,前文一直用陈胜的名,此处却用陈胜的字“涉”,一方面体现作者对已经立王的陈胜的敬意,另一方面体现陈胜此时今非昔比,早已不是先前那个“阳城佣耕者”了,骄傲之气已经渐长。为后文陈王的骄傲、自足、短视导致起义最终失败埋下伏笔。“羚羊挂角,不露痕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看到了吧?就这么有意思!当年我教《陈涉世家》的时候,对这个文本,谈不上喜欢,所以教得慌里慌张粗糙简陋,根本不曾这么停下来细细咂摸过。还一边教一边埋怨司马迁身体都那样了还写得这么长,这么拗口。读了定琴,才觉后悔。是啊,很多时候,不是别人不好,而是因为自己不懂得。也不是因为不懂得,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停下来做出“要去弄懂”的行动。于是,多少美好被辜负,多少喜悦被错过啊。而定琴,她描绘自己读的过程:
在《陈涉世家》这一课,我反复诵读、爱不释手的还是起义军战斗经过的描写部分,越咀嚼滋味越浓。
注意:反复诵读!注意:爱不释手!注意:咀嚼,越咀嚼滋味越浓。要说方法,方法真没有心法重要。智慧并不会莫名其妙降临到一个人的身上。痴爱如定琴者,勤奋如定琴者,辛劳如定琴者,才会不断得到上天的指点,享受到灵光一现的智慧高潮。
南帆说:文本解读,首先要“沉入词语”里。这个“沉”用得实在精妙。“沉”是沉潜,是慢慢地进入。“沉”的主体本身应该是一个一个有重量的生命。轻飘飘地活,“沉”不了。心不在焉地活,“沉”不了。三心二意地活,“沉”不了。一个人,在进入文本的那个时刻,是虔诚的,庄严的,是充满探索未知领域的喜悦和激动的,这个生命,才可能“沉”。文本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我们,一定要做农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晨兴理秽,带月荷锄。有这番兴致,才能沾衣不湿,兴尽而归。(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