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君聊课(98):跟定琴老师学解读——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四)
(2015-03-10 05:08:08)
标签:
陈涉故事解读世家文本 |
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四)
定琴用的这种讲出“故事里的故事”的法子,使我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吴老师被称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他说讲出好故事也好,营销也好,法子其实很简单,不外乎三条:第一,清楚地知道你在跟谁说话。第二,营造一种场景。第三,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想,定琴是深谙吴老师的这个“理论”的。对于语文老师,特别是初中小学的语文老师,更要懂得吴老师的话外之意。第一,我们得知道我们在跟谁说话。我们的身份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小孩子。我们思维的方式,言说的方式,越接近小孩子的心理图式,就越可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的文本解读,绝对不是越“深刻”越好,越“华丽”越好。而是越“贴近”学生的心理需要越好,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越好。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不是自己过瘾,不是炫耀才华。哲学美学心理学这些东西,都是好东西。但如果要引入文本解读,要转化,要优化,要“淡化”。我是持这个观点的。所以,我特别欣赏蒋勋老师的说话方式,王晓春老师的说话方式,余映潮老师的说话方式,黄厚江老师的说话方式。把简单的道理说复杂,在我眼里不算本事。把复杂的道理说简单,这才叫本事。深刻而不高深,是我向往的说话境界。而我,定琴妹妹,还有更多的朋友们,我们这些语文老百姓,都天生具备这样的潜质,只要用心学习,潜心修炼,都多少能够掌握这项本领的一二法门。
第二,关于营造一种场景。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文本解读的情景设置。思想一旦成为文字,就凝固了,定格了,要让他们活过来,在小孩子面前活蹦乱跳的,就得给它们一个“生命场”,让文字有呼吸的空间,吐纳的时间。你看定琴妹妹,她就是这样做的。她解读文本,不仅仅是“解释”和“细读”,更是在“说”这个文本,她在帮助文字说话,帮助文字歌唱。让我们再看一段,是关于“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一句的。定琴妹妹如此“说”:
我读这段文字,眼前全是“有冤伸冤,有仇报仇”的鲜活场景。《陈涉世家》本是节选文本,编者在这个地方刹住,结束全篇,真是妙绝。全文本来是腥风血雨刀光剑影,行到此处却已是全民狂欢,天下同庆。陈胜吴广青史留名,自是应该啊!定琴读出了文脉文气,用如此语气语调来营造场景解说奥义,也是深得文本之趣的。
第三,吴念真老师之讲故事之心法,最有用的,最见功力的乃是他的第三招——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文本解读,本质上言说的是自我。一个人的眼光、学识、才华,决定着他进入文本的路径。文本解读的高度,全然是解读的这个人的高度。你的生命进入到哪个境界,你自然而然就能够进入到文本的那个境界。比如定琴妹妹解读“陈胜、吴广喜,念鬼,曰……”,这十来个字,她这么说:
可以想象两人对于算卦先生“天机不可泄露”的“卜之鬼乎?”这句话,两人一起苦思冥想、辗转反侧的情状和恍然大悟的欣喜。映射出吴广的起义愿望付诸行动的决心并不比陈胜弱,同时二人是相见恨晚、同心协力、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此教我先威众耳”。就是很好的印证,这里的“我”是“我们”“我俩”“我等”的意思。
我先前读定琴文,第一感觉是汉中女子,巾帼英雄,刚强豪迈,又柔情万丈。这样的女子,可为知音,生死相托,引为知己。也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够在一“喜”一“曰”中,就读出兄弟同心志同道合的历历场景。她其实不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靠自己对友爱的体验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