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119):因为爱,所以“将就”

(2015-02-16 06:50:45)
标签:

情感

将就

接纳

不完美

笙箫

前些日子和小李妹妹聊天。她困于一段单恋,出不来。她说:如果这个人在你的生命中出现过,那其他人,就成为将就。我不愿将就。

当时我觉得,这个妹妹真是有意思。太“执”,太“痴”。这样的“执”和“痴”,伤己,亦害人。但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以这样的“执”和“痴”为荣的。不经历世事和风雨,你很难说服她。

赴美期间,恶补各种电视剧和电影。才知道,她的这句话,是《何以笙箫默》中的一句重要台词。何以琛讲给何以玫,以此表明心迹——赵默笙曾经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她是我心中唯一的女孩儿。所以,其他人,都是将就。但是,我不愿将就。何以琛希望妹妹能够理解自己,结束对自己的单恋。

现在,已经很少有电视剧能够吸引我了。如果不是一位有见识的友人强烈推荐,我大概是不会去碰这么冗长,开头就这么缓慢的爱情肥皂剧。或者说,对那种要死要活的爱情,我现在也不感兴趣了。不说心如止水,但起码也算走遍感情的千山万壑。到如今,彻底明白流年似水岁月静好的道理,只愿意守着老公儿子平平淡淡才是真了。

但《何以笙箫默》真算好看。我是怀着中年人高度的理性来欣赏这个故事的。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何以琛这么完美的男人,也没有赵默笙这么单纯善良的女子。世俗中的爱情,哪里经得起七年漫漫红尘的雨打风吹去。甚至连七个月的坚守,也难啊。但因其没有,或者少见,所以,这个故事,才见了珍贵。钟汉良和唐嫣的表演还是让人入戏的。这样的故事,有闲时有闲情的时候当做消遣,算是对尘世中庸碌繁忙生活的一种补偿一种渲染,也还是有意义的。

我特别想对小李妹妹说的是,何以琛说自己不“将就”,其实,他的“不将就”的背后,全是“将就”。

“将就”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勉强”,二是“迁就”。在我的老家,说“将就”的时候,“迁就”之意往往胜过“勉强”。

大学时代,他选择赵默笙,本身就是一种将就——他将就了自我的需要。古语说“郎才女貌”,何以琛这个“郎”,不仅有才,而且也有貌,周围人对他的爱情选择,期待值非常高。他确实也有极大的选择空间。但最后,他选择的是在当时看来貌不出众才更平庸的赵默笙,让众人都跌了眼镜。其实,这好理解。何以琛不“将就”传统的世俗标准,他太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女人。何以琛少年孤苦,寄人篱下长大,内心极度的冰冷、敏感和自尊。他的成长不是个体的成长,是一个家族的复活。这个男孩子,肩膀上有太重的担子需要担起,心灵中有太多的沉重需要释放。他的勤奋、成熟、理性、坚硬,都是他的抗争,他的武器。他事实上活得太庄严,挺累。这样的一个男人,极需要一片温柔恣肆的海洋来融化自己内心的坚冰,来柔化自己的冷漠。所以,他选择单纯热情甚至有点儿笨笨的赵默笙。跟这样的女子相处,他一定是放松的,自由的,具有绝对的掌控力的。他不需要跟自己的女朋友耍心眼,也不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一个公主。何以琛是一个足够聪明的男人,他不再需要一个同样聪明的女子。他要过自己的日子,而不是过给别人看。应该说,他摒弃世俗的择偶标准,“将就”了自己内心的需要,也就“将就”了众人眼中的赵默笙的诸多毛病。他的爱情抉择,跟他的人一样理性。

何以琛重情亦专情,很感人。但换个角度看,他周围的那些女人,撼动不了这个冰山男人,不是因为她们不够美丽,不够优秀,而是因为恰恰是因为她们的美丽和优秀跟这座冰山冲突。何以玫高贵雅致,在做人上始终是“端着”的。甚至在最后一刻,她都不肯大胆地表白。她其实是热烈的,但这种热烈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冰山”。她的内心世界,不肯卑微,不肯“低到尘埃”里。她是公主,但在何以琛隐秘的爱情心理世界中,最不需要的,就是公主。而何影之类的女子,每时每刻都在抖露自己的小聪明,都像孔雀开屏一样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她们不懂得将就何以琛的心理需要。那座高寒冰山,其实渴望的只是一炉火,静静地趴在地上,热烈烈地燃烧,把冰山融化成水,一起奔向生活的海洋。

何以琛,这个高高在上的“男神”,其实是一个最需要世俗生活的凡人。可惜,除了生性单纯的赵默笙,其他人,都会错了意。

故事最动人的当然是经历了七年的爱情变故,当赵默笙重新出现在何以琛面前的时候,人事已非,从来没有忘记过默笙的何以琛如何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女人。

导演太高明了。他让这个故事一次次进入“沉默”。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默笙可以只用五分钟,选用各种形式,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把这些年的遭遇讲完,然后皆大欢喜,破镜重圆。但如果这样,就不是戏剧了,不是故事了。导演偏偏让默笙没有机会说,欲说还休,偏偏让何以琛不想听,不敢听,不愿听,不能听。于是,人物的灵魂世界在这沉默中一一登场展露,各种爱情的质地,纤毫毕现。

我相信,所有的女性观众都被何以琛打动了:这个完美的冰山男人,全部地接纳了默笙,接纳了默笙的全部。在不明真相之前的接纳乃是真正的接纳。于是,《何以笙箫默》,成为了爱情的传奇。我们全部的感动也都在这里:一个完美的男人,向不完美伸出了自己的双臂,打开了自己的心灵。爱情的完整弥补了人生的残缺。故事因此而回肠荡气,感天动地。男欢女爱因此而成为了一个寓言。《何以笙箫默》因此而超越了一般的情爱故事。观众,因为看到了一种人性的美好可能而沉浸《何以》,不能抽身。

这种人性的美好可能是什么?是忠诚吗?是坚贞吗?是,也都不是。我觉得,还就是“将就”这份情怀。

绝不“将就”的何以琛对赵默笙,他的“将就”是惊人的。

“将就”就是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理解、包容、认同这些不完美。何以琛也有过挣扎,也叫出过“你怎么就知道我何以琛能够接受一个离过婚的女人”。他的内心世界是高傲的,在某一个时刻,他也觉得默笙的已婚离婚是对自己的尊严的践踏。他也痛苦,也彷徨,也愤怒。他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来思考,来叩问自己的内心,来抉择。最后,他发现了自己心灵最深处对默笙的爱,他把这爱放在了尊严之上。他觉得自己离不开默笙。他要默笙,他就必须接受这些不完美。他选择了,便担当了。何以琛,很男人,很英雄。

“大将就”的背后,是无数“小将就”。这些“小将就”,同样打动观众的心。这个职场上的成功男人,在老婆面前,温柔似水,如父亲,如哥哥,如情人。生活细节上的贴心呵护,红尘乱世中的智慧应对,全是一个男人对心爱女子的将就。爱她,就全部随她,应她,顾她,护她,一切,都只要她开心幸福就好。导演真是可恶,塑造出这么一个完美男人,让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情何以堪啊!

而故事中的默笙,更是一个会“将就”的人。大学时代,她对何以琛一见钟情,从此开始她的“爱情将就战”。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公主病的女孩儿,她大胆表白,穷追不舍,“机关”算尽,天真率性。她靠自己的笨拙热烈反而搞定了谁都搞不定的何以琛,然后,认认真真做一个“听话”的女朋友。何以琛是她生活的轴心,是她甜蜜岁月全部的理由。她围着何以琛转,心甘情愿为何以琛做“女仆”当“跟班”……她的追随和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是毫无掩饰无需求证的,没有牺牲感,没有“将就感”。而这种没有“将就感”的“将就”使她和何以琛琴瑟和谐,水乳相融。何以琛要的,就是这样的轻松单纯又热烈的爱。这样的爱,只有赵默笙这样纯良天真的女子才给得起。

何以琛没有看错人。默笙的这种品质在漫长的复杂生活中不断得到应证。其实默笙不仅仅是对何以琛是这样,在任何人任何事面前,都是这样。哪怕岁月赋予了她更多的沉稳和沉默,但她个性中的单纯、善良、包容、牺牲自己而不以此为牺牲的品质从来没有改变。所以,她隐忍,纯善,最终能够得到所有误解她的人的喜欢。赵默笙,是导演塑造的一个天生具有“将就”个性的形象。她迁就着所有人,能够包容所有人的缺点,对男人,对闺蜜,对母亲,对朋友,对同事……所以,她得到了最不容易得到的爱。

“将就”,其实就是不算计,不苛求,不指责,不抱怨,全部地理解,全然地接纳。

最美的“将就”是相互的“将就”,就如赵默笙和何以琛。因为是相互的,所以,才是爱情的。

一方“将就”,而另外一方不为所动,这样的爱情,也修不成正果。事实上,单恋,本身就是一种“不将就”。爱他,就尊重他,该放手时就放手。就如默笙被何以琛拒绝时说的那句“对不起”,这是很高层面上的“将就”。何以玫如果始终不愿“将就”,继续执着己爱,内心纠缠何以琛不放,这个故事,就惨淡了。她会不会走上或者变相走上李莫愁的路,也未可知。她的觉醒,“将就”了何以琛,放了何以琛一条生路,也彻底拯救了自己。

“将就”来自于最深刻的爱,那是理解生活的不完美,生命的不完美,是懂得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都是受伤的过程。伤痕累累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只有爱,能够治愈这伤痛。而治愈之前,必须全部地接纳,全副身心地拥抱。

很少有人能够真心诚意地做到。我们总是主动地逃避,或者被动的接受。于是,我们焦虑,我们茫然若失,我们找不到爱情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我们在怀疑、指责、抱怨中度过一生。我们总觉得自己在受伤。我们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我们自己,也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啊。我们自己比任何外物都更加不完美。

所以,《何以》,是爱情剧,更是生命剧。享受了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爱情童话之后,让我们叮嘱自己:不要太“执”,不要过“痴”。学会放低身段去活,学会去认同自己的不完美,更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很多时候,“将就”就是不较真,不苛求,不作茧自缚。“将就”是一种美德。将就他人,就是将就自己。我们的内心多一份将就,生活就多一份平和与圆满。

2015/2/16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