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108):步行与修行——写给2015

标签:
步行修行新年修炼解脱 |
2014过去了。如果要为这一年找一个主题词,那就一定是——步行。
这一年,我开始步行上下班。上班3公里下班3公里,不多不少,恰恰好。
恰恰好!
工作21年,在校园里住了20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很多艳羡。是,住在校园,工作在校园,打铃了才往教室跑也不会迟到。我以为,这就是好日子了。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突然就需搬出校园了。
开初的日子是有些恐惧的。但再后来,觉出了只要心如校园,天下便都是校园。再再后来,我开始步行上班。于是,日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渐渐领悟:没有日子不是好日子。能够步行上班的日子,更是好日子中的好日子。
没有哪一年,能比这一年,对春夏秋冬有如此熨帖的亲近体悟。没有哪一年,能比这一年,对世道人生有如此深入深刻的观察反思。
因为,一直在步行。一个天天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日子的人,内在和外在,都一定是活跃的,敏感的,开放的,精准的。
步行,是草根人生最积极最主动的进取。
我清晰地知道我在步行。步行意味着:家和单位的距离——你日常生命的半径,不长不短,不远不近,恰恰好。
这是怎样的幸运!远方就在不远之方。你无需借助外力,无需等候攀援,你只需迈开腿就是。对前途,你心中有数;对时间,你自有把握。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于是,你不快不慢,不急不躁,从容不迫,胜券在握。
事实上,只有步行,你才能真正“走懂”脚下的那块土地。
在上地五年了。只有今年天天用自己的脚丈量上地的日子,我才懂得了“和上帝同行”的意义。我真正穿越了上地的大街小巷,弄清楚了每一条街,每一个小区的方位。我理解了上地的繁华喧嚣,也触摸了上地的偏土僻地。对上地的每一张面孔,每一个表情,我都默然在心。一遍遍地用脚犁过这片土地之后,我懂了“上地”与“上帝”的渊源:中关村太拥堵了,于是,“上地”诞生了。它是城市的主动退让与积极进取,它是北京继续发展高新科技的深长呼吸。上地,是北京追求“空”与“敞”,并在这“空”与“敞”中求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开拓。
城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都有相同的轨迹,相似的追求。
我们终生的修炼,不过就是求得心之空灵和身之轻盈。
工作和生活,都是我们的道场。每天清晨,从迈出家门的第一步起,车水马龙,皆是佛音;脚下步履,均为功课。
上班,不得贸然进入教室。长长的一段步行,是安心定神的经文。走完念完,神清气爽,虔敬忠诚。这一刻,再走上讲台。下班,不得随意踏入家门。长长的一段步行,是自己为自己敲响的晨钟暮鼓,只能妄念已无,喜悦安详的时候,再拿出钥匙。
步行,是最简约,最庄重的一种提醒:能够自己走着去的地方,都是桃源,全是圣殿。而走不去的地方,看看便是,或者,放弃便是。
走着走着,便明白了,无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怎么飞速更迭,步行,依旧还是一种魅惑。没有行者哪有修行?最虔诚的修道者,必有步行之修炼。因为步行本身,就是般若,就是彼岸。步行,可以解惑。
走着走着,渐渐地成为了一个更加快乐的人。而且,这快乐,越发笃定和温和。2014,因为调动,因为走进新的工作系统,许多困难像太行王屋一样横在面前,任你是愚公,一年两年,也都搬不开。事实上,离开,就意味着再一次把自己连根拔起,意味着改变和放弃。不是没有痛,但痛过之后,心河宁静,有波澜而不再惊。是,不舍不得,不弃不长,许多荣誉,许多待遇,潇潇洒洒,丢了就是。任何外在的东西都可以被拿去,被剥夺,但拿不走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而对于一个一直在步行的生命,快乐的生长,何其简单:只要能教书,能上课,那快乐就源源不断。如果连上课也被剥夺了,没有关系,我还热爱着阅读,热爱着写作,我依旧快乐;就是阅读和写作的权力也没有了,我还迷恋着思考,迷恋着把一切无字之书转化为生命的能量,快乐依旧如影相随;只要活着,我就有快乐的资本和能力;哪怕连活着的权力也被剥夺了,我也没有了恐惧。这些日子,读《坛经》,读《如何修正佛法》,读《西藏生死书》,我越来越相信,死不是生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另外一种活的开始。我相信来世。并且,用今生每一天的喜悦和努力,为来世的幸福做着准备。
走着走着,弄清楚了以前怎么都弄不清楚的东南西北。
走着走着,方向感越来越强,定位能力越来越强。
内心没有方向的人,去哪里都是流浪。
而对于生命有方向的人,走向哪里都是追寻。
走着走着,一步一步,把焦虑和压力踩在脚下扔在身后。
走着走着,一步一步,把执念和妄想全部放下。
走着走着,一步一步,走的哪里是路,走的,是自我的解脱之道。
蓦然回首,如果说前半生还有得点数,无甚遗憾的话,乃是因为,自己所有的生长方式都是步行式的,手工式的。一步一步走过来,没有哪一步,没有足迹,没有回声。
我这样的女子,这样的资质,这样的起点,和步行,天然相契,水乳交融。
所以,2015,还是走吧。以步行的方式修行,以修行的心境步行。行行重行行。重行行。
(2015/1/1晨)
喜欢孩子送的这份新年礼物。大家都说,跟我长得一模一样。
刚刚收到的证书。这些年,一直在阅读,也一直带着孩子们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