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93):是什么在选择着我们的选择

(2014-06-18 18:20:24)
标签:

选择

唯一

人生

杂谈

好好读书,好好教书。所有生命的奥妙,在我们的课本中,都有……

是什么在选择着我们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再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是一首让人放不下的诗。何谓“放不下”,就是几乎任何一个读者,不管懂不懂诗,都会和诗发生共鸣。甚至会被诗俘虏。但是,又说不出,或者说不明白为什么它会直击人心。这两点,也许是好诗的共同特征吧。

要揭开这首诗的奥妙,我们可以从诗中的两个形象入手:一个是“路”,一个是“我”。

我们先看路。路的特点有三:

一是“两条路”:“两条”是一种客观存在性。“一”意味着唯一,不用选择,“二”则意味着有了比较,必须选择。

二是这“两条路”有区别:比较起来,其中的“一条”,更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而且“人迹更少”以至于“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三是这“两条路”在“落叶满地”的“清晨”,都“未经脚印污染”。也就是说,对于走路的个体而言,在一个新的开始的阶段,它们都是“新”的路。

诗歌中的路,显然是象征。自然界的路和人生之路其实是相通的:对于行者而言,一上路,就意味着必须选择。

 

我们再看诗歌中的这个“我”,这个形象也耐人寻味。

一是“我”的慎重和坚定。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路”不仅仅只有一条,而是两条。我的“必须选择”是无选择的。对此,我并不逃避。我的选择行为是庄重的,更是冷静的。我在这两条路边“久久伫立”。我认真观察,庄严思考,态度成熟理性。虽然两条路都是“未经脚印污染”,但是我还是看出了不同,其中有一条“人迹更少”、“荒草萋萋”、“更加幽寂”。而在我的内心世界显然对选择是有准备的,我的认识非常明确:人迹越少,越“荒凉”,越“幽寂”,就越“美丽”,越“诱人”。显然,“我”这个生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选择面前,我并不十分彷徨,选择标准很清晰。

那是不是就如上边所分析,诗歌中的我就只有“坚定”呢?如果仅仅是这样,诗歌形象就打了折扣了,不太饱满了。其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总能体现形象的多重性和矛盾性,由此而带领读者走进思想的丰富性。

我们再看“我”的第二个特点。

二是“我”的犹豫和叹息。比如诗中的这个“我”,在选择之前,明明知道“不能同时去涉足”,而且在他自己的选择标准也很明晰的情况下,他依旧“久久”伫立。为什么要“久”,我们可以说是慎重,也可以说是在矛盾,是在挣扎。一个“久”字,其中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其次,既然选择,按道理说就应该义无反顾,甚至不给自己留退路。但“我”显然不是这样的。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但还“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我”的心中还装着没有走的那一条路,念着那一条路,我没有死心。虽然我事实上知道在被选择的这条路上,“路径绵延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一面清醒不可再走,另一方面还是期待能够再走,生命的矛盾争便显示出来了。

当然,最精彩的一笔还是最后一小节:我的“叹息”和“回顾”。在这里,诗人并没有提到自己的生命状态如何。在主动选择的那一条路上走来,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是幸福,还是不幸福?我以为,诗人故意回避了这个问题。长长的一辈子走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或者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已经不太重要了。最让诗人萦怀的,不是结果,而是没有能够尝试的另外一种活法。我以为,这其实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眷念,对生命之谜的无限兴趣,对命运的神秘感的永恒的好奇心。

“决定”一词在整首诗中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在决定着人的“一生”?是自己的选择吗?那又是什么在决定着这个“选择”呢?在诗人的叹息中,我似乎听到了更深沉的叹息:如果没有这个“决定”该多好,如果人生能够同时拥有多种选择且能够同时尝试这些选择该多好。

但显然,人生永远只能买一张单程车票。生命永远只是现场直播。不能悔,没有悔,想悔也没有机会。我想,这也是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命名为《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的原因。一种选择,一世道路,一声叹息……这就是命运,其壮与其悲,其悟与其惑,其幸与不幸,都在这“未”字上啊!

所以,在《未选择的路》中,与其说“路”是一种象征,不如说,“路”和“我”合起来共同形成了一种象征:那是选择带来的生命困惑。是生命个体对生命多元的期待和眷念。是生命个体对看似可以把握实际无法把握的命运流向的执着追寻。这其实是一种生命困境。是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命之有限。而谁又不在这“有限”中呢?于是,《未选择的路》道出了所有生命的遗憾和焦虑,它是所有生命的知音。这,就是它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