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77):边走边丢

(2014-04-29 06:06:30)
标签:

失去

得到

成长

教育


                                                     

新上了公开课《安塞腰鼓》。课后和老师们聊备课的感受。

我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边走边丢。

这个文本很好,算教材中相当经典的文本了,也和我的个性特质很吻合。领导要求我上这一篇,我挺兴奋。有压力就一定有动力。以前也想上,可就是顾虑:好文本,总怕被自己亵渎了吧。这回好,必须上。所以,有时候逼迫也是好的,一逼迫自己,最后被拿下的,一定是困难,而不是自己。

备课的过程总是痛并快乐着的:因为选择面太广,所以往往反而无法选择了。更何况我还是一个一定要遵循“最不完美的创新也一定比最完美的收成伟大一百倍”信条的人。

于是,从细致的文本解读开始,到广泛的资料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教法推敲……我的研究,甚至进入到了张艺谋早期的电影《红高粱》、《老井》等。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对黄土高原文化内涵的个性鲜明的诠释。

临上课的前一天,还在矛盾,这么多的材料,到底用不用,用哪些?

最后的结果是,第二天,走上讲台后,除了留下一首朗诵配乐,所有拓展资料,全部都没有用。

这大概和近一两年我的语文审美有关。我更加追求立足文本本身了。如果能够不靠拓展,也能够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我觉得这实在太妙了。这就像写文章,如果能够不引用,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够把问题说深说透说活说实,那是最向往的境界了。

课上得算成功。自己燃烧了,孩子们也燃烧了。我觉得自己对得起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了。

想想那些丢掉的若干文字材料、音频视频等等,很感概:寻找它们,是因为需要;而丢掉它们,也是因为需要。如果舍不得丢掉,这课会臃肿成什么样子,我不敢想。

“丢”真是个好词语。一丢,辎重就减轻了;一丢,负担就没有了;一丢,通道就空敞了;一丢,平台就展现了。

丢了,才能得啊。

 

                                                             

有朋友总问我:你走了这么多地方,这么多学校,是不是因为要给儿子创造条件,让他读清华什么的。

我大笑。真不是这样的。

我的所有远行,或者出走,都不过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好奇——对更遥远陌生世界的好奇,对自我潜能的好奇。我没有功利。

事实上,每一次出走,都是“丢”的过程。

丢掉你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单位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积累起来的资历和资源。就如重庆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龚春燕老师叮嘱我的那样:你留下来,得到一切的荣誉和发展机会都是顺理成章的。但你到北京,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你要想好。

龚老师的提醒就是关于“丢”的。选择离开,就是选择丢掉。你愿意丢吗?你承受得起这些“丢”吗?

一次次地离开,就是一次次地把自己连根拔起。那种丢,是彻底地斩断过去,是不能回首的告别,是一回回地白手起家,说不疼,是假的。

我很早就评了特级,评高级更早。但直到今天,因为一次次的变化,因着中国人事调动的繁琐复杂,不说特级,就连高级都还有很多待遇得不到。而荣誉,自从选择离开,就彻底断了念想。至于物质,比如房子,比如钱财,更是一路走一路丢,犹如天女洒花,漫天分散。如要计较,去细细算账,恐怕自己都会被吓死。

但是,无悔。就如冰心在《谈生命》中描绘的两种生命状态一样,若要我重新选择,我还是愿意选择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而不是一棵扎根原地的参天的树。我喜欢流浪,喜欢陌生的新奇的挑战,我的生命,更愿意——生活在别处。北京和清华都只是我灵魂中的一个驿站,它们不会是终点。我没有终点:在我的灵魂世界里,我永远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所以,我希望我的儿子,也诚实地走命运给他安排的路——这条路根本上是与我无关的。他暂时跟随我,只是因为他和我的血缘关系。他最好能够如我,完整地经历从底层开始的全部人生。我并不愿给他任何捷径。甚至,我对他,也没有什么期待。长大就好,自谋生路就好。最好学到我的一点点:该丢就丢,丢了轻轻松松上路。走更远的路,看更多的风景,体验更丰富的人生。其他,和功名利禄有关的其他,全部可以丢。

 

                                                                     

活到中年,渐渐懂得什么是“不惑”。

其实,“不惑”就是更加懂得了“丢”的意义。

不再那么执着了。前半辈子奋斗过了,坚持过了,惊心动魄过了,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人生过半,命运的走向基本已经看得清楚。自己还能够做什么,也基本心中有数。于是,随缘之心随缘生长。从容和淡定,都是自然而然到来的品质。

不再那么认真了。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包容一切。眼中不再有讨厌的学生,心里也不再有不可理喻的他人。每个人的不一样最是天经地义的真理,所以,不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已渐渐成为习惯和自觉。不再焦虑,不再抱怨,不再指责,不再恐惧,等等,也渐渐成为了恒定的思维方式。

这些成长,何尝不是来自于“丢”呢:丢掉了太多的狭隘,太多的狂妄,太多的浮躁,太多的庸俗,太多的以自我为中心……

一个人,只有在路上,一次次因为撞壁而头破血流之后,一次次哭过长夜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可怕的东西,必须正视,必须丢掉。

远行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修建足够宽大的坟场,埋葬自我身上的那些丑陋。

丢得越彻底,你的成长,就越有方向和力量。因为,所有丢的,都会成为肥料。

所以,“丢”,不是失去,而是获得。

2014/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