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聊教育(1):准许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2014-03-15 07:58:10)
标签:

理解

独立

尊重

代沟

爆发


一个年轻的妹妹老师发邮件问了一个问题。

王老师:

周末好。昨天在我在初一上《桃花源记》时,出现了一场风波。在讲授完毕之后,我要求学生将《桃花源记》全文背诵,没想到,我们班一位语文成绩很好但一直非常情绪化的学生突然发作了,将《桃花源记》文章突然激愤地揉成一团,扔到了地上。原因是:我知道它就可以了,了解它表达什么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我背诵它?!(注:之前在课堂上并未发生过此事)在跟她沟通之后,其偏激状态毫无改变。后来我面对全班同学,给孩子们讲解背诵这一项语文基本功的意义所在,原以为这孩子会有所领悟,但没想到,其放学之后便在自己的QQ空间里将韩寒的一篇文章《关于语文的问题》发表出来(原文附后),以此作为对此事的回应,其他加她QQ的孩子当然也会看到。

PS:这孩子是我们班级语文成绩最好的,也是学习部长,受韩寒的影响很深,自己的文章一直以来也比较具有颓废色彩,言辞较为激愤,且对别人意见很难接受。

 

 

我说:不要着急,祝贺你遇到一个经典案例。

我在搬家,有点儿忙,简单提几点,希望能够给你一点启示。

    首先,如果一头狮子在暴怒状态,那就一定要回避,否则,可能会伤了自己。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激情状态,那也要回避。等她平静下来再慢慢和她聊。并且要给足平静的时间。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孩子各种各样的爆发状态,老师一定要冷静,不要有应激反应,更不要被激怒。这个孩子撕卷子的行为肯定是出格的,但不宜在课堂来解决。这种时刻,老师要冷静,要用平和的,甚至幽默的语言来化解突然而至的尴尬,避免正面冲突。孩子可以不理智,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努力保持理智。如果当场就急着给孩子讲道理,事实上她根本不可能听进去,而且肯定越听越烦,抵触情绪越来越大。问题没有解决,课堂时间浪费了,对别的孩子也不公平。我如果是你,我会深深地注视她,观察周围同学的反应,如果反应不大,等她安静下来,安抚一下同学,然后冷静地继续上课。所有的问题下课再解决。

    不接招,撤退,是教师可以经常用的方法。有些孩子很难缠的,你一接招,他就赢了。你不接招,你起码赢了一半。

    孩子在课堂上爆发,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瞬时性的,并不代表本性如此。谁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嘛。原谅就是。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圆场,给孩子台阶下。二是经常性的,这就要重视了。要跟其他学科,甚至和他的好朋友,家长等等聊聊,摸摸底。越是优秀的孩子,往往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如果真有,就需调养和辅导。但,一切都要不动声色。

 

   其次,允许孩子有另外的想法并且视之为正常。而且是真诚的。如果她和我们期待的不同,她不一定是完全错误的。要站在她的立场上多想想。事实上,我们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许多问题上,我们不一定都比孩子高明。

    等孩子彻底平静下来之后,可以尝试和她讨论。她拿出韩寒,我们也可以拿出更经典的例子,比如巴金、矛盾、曹雪芹、苏轼等等大家的背诵例子。你找出一些,给她看,请她自己做判断。不必非要她马上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要记住,教育不仅仅是管理,不是要学生立刻符合我们的标准,而是要引导她自己教育自己。我们愿意给时间,我们更可以等。总之,完全不用较劲。

    韩寒的文章也可以帮助她分析分析,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他的这篇《语文的问题》许多地方写得是相当好的,是切中语文教学的问题的。韩寒的文字,我觉得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学生还真可以读一读,不要视之为洪水猛兽,一说韩寒好像就只有叛逆这个标签。韩寒已经长大了,不是写《三重门》时候的那个小男孩儿了。韩寒的成长,恰恰是一种很另类也很主动的成长,是非主流成长的成功,很值得教育者研究,更值得我们这些做班主任的思考。

   至于孩子在空间发表抗议文章,我觉得一笑即可,不用在意。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只要不太出格就是。给孩子时间吧,让她慢慢去悟。也不用在班上进行讨论。背诵这事儿,基本算常识。这孩子执拗,就顺她的天性去。大部分孩子接受就可以了。

    总之,我觉得,孩子爆发,比不爆发好得多。爆发出来一切便都成为显性的,老师就主动了。最怕长期压抑在心底,那才难办。所以,阿弥陀佛吧。一般来说,一个孩子爆发一次,他就朝成熟迈进一步。这个孩子爆发了,等事情平静下来后可以引导她给全班同学道歉,因为,她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她不能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她必须知道,这种表达方式不是理性的方式。作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她更必须懂得。

   现在的孩子,想法是越来越多,代沟宽得我们有时候努力跳也很难跳过去。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我们呢,至多算移民。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成果等等,很多时候完全跟我们不接轨。一是年龄使然,一是时代使然。这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有被搅局的感觉,从而产生挫败感。我看我们不必太自作多情自寻烦恼,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多站在孩子角度看看想想,我们的纠结就少多了。他们就那点儿年纪,就那点儿阅历,又处在价值观非常混乱的年代,他们也在挣扎,也在寻觅,在这个过程中,走了弯路歧路都不是坏事。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只是点拨,只是辅导,只是加油。如果我们妄想塑造灵魂等等什么的,我们得清醒:灵魂都是别人的,只有他自己能够“塑造”。我们天天拿着把手术刀在旁边虎视眈眈,命令这样命令那样,孩子们还没有脱衣服,就被我们吓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