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的天空致敬(30):课堂,度人,更度己
(2014-02-07 07:05:54)
标签:
课堂度人度己成长热爱 |
上《散步》。在无锡。课后,洗手间外,一个中年女老师,先疑虑地打量了我一会儿,然后轻轻问:“你就是刚才上课的王老师吗?”我微笑着点头。她惊呼一声,扑上来,拉着我,不,是抱着我,热泪盈眶。她说,王老师,我多么希望我和我的家人,能够早一些听到你的这堂课啊。你哪里是在讲课文啊,你在跟我们讲家庭,讲人生啊!……你引导得太巧妙太机智了!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语文课,也多么渴望这样的点拨啊……她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动情,全身抖动,涕泗横流。她哽咽地倾诉自己家庭的不幸,然后又滔滔不绝地评说我的《散步》中的点点滴滴……她抱着我,好像我们是前生失散的姊妹。
我的眼角也湿润了。我拥着她,让她在我怀里好好地哭了一场。我懂!我懂的!我也在一个硝烟弥漫战争不断的家庭中长大,我懂一个中年的女人为什么会被一篇散文唤醒,被一堂课温暖。
那一刻,我深深感恩。课堂啊,多么神圣的所在。在这里,我又多了一位亲人。
在济南,讲完《老王》和《纪念白求恩》。我说下课。全场掌声雷动。然后,突然就安静了。老师们,还有孩子们,都不愿意离开。
其实,我已经超时了,远远地超时了。可是,我没有办法不超时。课堂上,那些孩子,眼光灼灼,群情激昂。他们需要表达,渴望跟你交流。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期待,他们用眼光告诉你:老师,老师啊,你慢一点,你再慢一点,我们不愿意下课,不愿意!请您给予我们言说的时间,我们灵魂的火正在燃烧,我们是多么享受这样的燃烧啊!下课铃声会扑灭它,我们不愿意不愿意啊!老师,老师,如果你懂我们,就让我们再上一会儿吧!
这便是课堂的魅力。我没有办法用文字表达出我的那种神秘的体验。这样的师生间灵魂的呼唤和相融,是任何一篇详实的课堂实录都无法表达和传递的。但它真实地存在着。这些,便是课堂给予一位普通老师的尊严和快感:你被学生强烈地需要和依恋。你们成了今生今世的情人。一课之缘而成一生之缘!
拖堂,对,这不是一个好词语。在常规的课堂上,我从不拖堂。但有时,我会——如果学生热切的需要,如果他们都在用一颗滚烫烫的真心挽留。如果我的站立能够让美好延长一点点,让孩子们享受更多一点点,那么,请允许我,拖堂。
那两节课,课间,没有孩子休息,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要继续讨论关于《老王》的问题。课后,没有孩子愿意离开。他们离场后又集体折回来,跟我深深相拥,依依惜别。
那些生命中如此经典的时刻啊,请延长,无限延长。
在青岛,讲《丑小鸭》。没有学生,北师大国培班的领导就让老师们当学生模拟课堂。一课讲完,一拨又一拨的老师涌上来,一个一个跟我拥抱惜别。一个女老师,抱着我,哭得稀里哗啦。她抽泣着说:“王老师,好像我十几年的努力,就是为了要见你一面。你不是在讲课文,你是在讲我的经历啊。你讲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东西。谢谢你,让我觉得在这么难过的日子里,还是有知音的。你让我觉得自己没有白坚持,没有白忍受……”
我也流泪了。我懂。我懂这样的共鸣。在《丑小鸭》的教学后记中我写过:
不是我讲得好。实在是安徒生的童话太好。这里面有取之不尽的生命的密码。而凡怀有对苦弱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人,都能被《丑小鸭》中的这些密码悄悄触动。
而我相信这样的情怀人人都有。人人天生悲悯。
被我的课堂感动的人们,你们都是善者和智者。
做合肥做报告。一讲四小时。
和老师们告别,一个又一个。人流散尽。一个年轻的男教师,才从角落中走出来,腼腆地走向我,小声地跟我说:“王老师,我一直在等着你。只是想告诉你,如果我早几年听到你的报告,我现在也许很不一样。不过,现在也不迟。谢谢您!谢谢您!”他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然后离去。我目送着他的背影,无限感慨。那很像我自己,15年前的自己!
天气很冷。在镇江讲《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上完,会场温暖起来。一位年轻的妹妹老师,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向我。后来,那个场景经常出现在我眼前。会场是一个体育馆,很大,很空旷。她就那么走过来了,穿越一排又一排的座位,穿越无数人的注视,在万众瞩目之下,走向我。我微笑着迎接她,也像迎接我前生失散的妹妹。但是,我们不曾见过啊!我们自然地相拥了。一体育馆的老师,都是我们“相认”的证人。直到今天,我依旧记得她清澈的眼神和热烈纯真的笑容。那样的表情,无所挂碍,无所顾忌,坦坦荡荡。她带着对一节课的肯定和领悟——那是她认定我们缘分的信物。于是,她就来了。于是,我就迎上去了。语文,让我们变得如此简单又如此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