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58):“期中考试成绩分析会”分析
(2013-11-20 06:12:55)
标签:
教育 |
“期中考试成绩分析会”,也就是期中总结会。这样的会是完全有必要开的。而且,还可以开得更有意思。如何才有意思呢?我斗胆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会议的标题就可以改改。一次大考之后,确实应该有一个时间,大家坐下来交流情况,研究问题。这很必要。但是,“期中”之后研究的不应该,或者说不主要应该是“成绩”,而应该是整个年级的生命状态——分数状态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仅仅是一个方面而已。年级大会可以研究分数,但不要聚焦分数,甚至分数唯一,围绕着分数说事儿,甚至只拿分数说事儿。我同意我们校长的看法:中学三年,事实上重要的考试只有一次,那就是中考。至于平时的考试,不要次次都看得那么神圣,特别是非毕业年级。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分数是其副产品。我们不要把副产品当做了拳头产品。
其次,那些平均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各种数据可能确实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一定要谨慎使用。一个领导,如果能够不拿这些小数点说事,我觉得他同样能够激发一线教师的上进心。平均分是个害人的东西,它已经把老师和学生变为了敌人,把学校异化为了工厂。教师要自我救赎,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认知上超越分数的宿命,从根本上破除对平均分的迷恋和迷信。如果做不到,明里暗里,教师之间就可能是自相残杀的局面。考试能力不强的学生,就必然得不到真正的尊重。在生源复杂的普通中学,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基本上不是由有多少好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有多少差学生决定的。所以,能够淡化平均分的领导是慈悲的领导,是大智大勇的领导。激发教师的路径千千万万,一定有比摆出刺目的平均分来刺激教师的方法更好的方法。
我理想中的研讨会没有必要去把普通中学和重点牛校做反复的比较。因为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除了打击老师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削减老师们对自己学校的爱。中国的教育现状决定了“牛校”霸占着大部分的“牛孩儿”。说实话,这些孩子,只要老师不是太笨蛋,教出来就还是牛孩儿。我理想中的牛校应该是把普通中学的孩子教成牛孩儿的学校。可惜的是,没有哪个牛校敢于做这样的尝试。普通中学的老师天天啃着草根,却要让我们跟天天啃着牛排的人比体质,这样的比较,真的很伤人。
这样的成绩分析会二十年来我开了几百上千次了。说心里话我很为难。我也常常是备课组长啊,教研组长啊一类的人物,我必须发言。我总是为说什么而为难。我最不愿意重复自己,但是这样的会议流程和会议主题让你只能重复自己。我便经常细细听别的老师发言,希望通过虚心学习能够学到一招或者几招。但很遗憾,我感觉到他们跟我一样的尴尬。许多学科的发言,简直就是上一次,上一年,上几年的一个翻版。看来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跟我一样,江郎才尽,实在很难再说出点儿新鲜的东西了。
我觉得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停留在分数层面的情况介绍啊等等不用作为发言的主要内容。备课组长整理出几点让老师们先看看初步了解即可。研究会不是汇报会,研究会应该有明确的研究内容。切入点要小,要聚焦,要激发每一个老师的思考,要解决问题,要有新的思路产生。而不仅仅是谈问题而止于问题。这个会开了之后,除了让自卑的更自卑,让焦虑的更焦虑外,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越来越不太同意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各种简单的归因:比如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佳首先就是因为学习态度的问题等等。这等于没有说。态度挂帅很容易成为我们推脱责任的借口。据我的观察,大部分孩子学不好都不是因为学习态度的问题,而是其他问题。没有不想上进的孩子,大部分孩子事实上“态度”都好得很。可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他们学不会,学不动,渐渐地就不想学了,甚至放弃学了。他们不是因为没有态度才学不好,相反,“态度”只是学不好的一个结果而已。我们的研究如果不进入到这个层面,简直等于什么都没有研究。
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会议不要程式化模板化,更不要低俗化。会议要创新,要有实效。最起码的,要能够激发老师对生命的热情和对教育的激情,要引导老师往智慧的高处走,而不是逼迫老师不得已往功利的低处走。体制已经是这个样子了,除了顺应,我们还必须超越。学校,在应对世俗的评价之外,无论如何也还应该有一点儿浪漫主义的情怀。起码,应该有一点点儿吧。完全“市场化”的学校,在我眼里,是没有什么魅力的。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