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57):努力不要“全批全改”
(2013-11-18 06:28:12)
标签:
作业全批全改反思自主 |
期中考试后,各种各样的成绩分析会一个挨着一个开过来。正襟危坐在那儿听老师们的各种总结,经验介绍等等。都不甚新鲜。又反复听到了“作业全批全改”之类的经验推广,不禁汗颜。
我非常佩服作业“全批全改”的老师,甚至是崇敬了。我太知道一线老师有多么辛苦繁忙,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多么大,时间有多么宝贵。能够做到学生作业全批全改,非常不容易。其敬业精神,其刻苦勤奋的精神,都是感人至深的。
只是,我觉得,语文学科,也许情况不太一样。如果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结果也会不一样。
我很惭愧,比起这些老师,我算比较“懒惰”的一类。我做不到作业全批全改。我仔细回顾了一下我的从教生涯,我得承认:如果一段时间我的工作状态非常好,工作效率非常高,和学生的交流很流畅和谐,我基本上就不用作业全批全改。而如果某段时间工作状态不太好,效率比较低,和学生交流不流畅和谐,那我一般就处在“拼命状态”,天天埋头改作业了。
也就是说,我的感受恰恰和很多优秀老师相反。如果我来总结教训,介绍经验等等,我会诚实地说:很抱歉,我需要反思。这段时间我花在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我必须得承认,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需要提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方法。
总之,我认为:全批全改作业,不应该是衡量一个老师的职业态度,工作效果的重要指标。老师,当然有批改作业的职责。但是,老师不应该是批改作业的工具。一个所有作业都“全批全改”的老师,恐怕他只能成为教学的工具。他不会有太充足的时间来备课,来阅读,来学习——来做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的那些事儿。而所有的作业都被老师“全批全改”的学生和班级,我觉得,恐怕也很难成为最优秀的班级。这个道理很简单——教师的“批改”,事实上是一种督促,是一种管理,是一种情况反馈。这样的督促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的,但如果过于“全”了,事无巨细了,学生的也会产生依赖性,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会慢慢打起折扣来。
比如说,就语文学科而言,作业的项目是非常多的。有低层次作业:字词抄写、听写默写等等。有中层次作业:每日一记、每课一练(我每一个周也会让学生做一次阅读练习,为了考试手不至于太生)、读书作业等等。还有高层次作业:随笔呀,作文呀,或者其他富有创造性要求的作业。这些作业中,有些是笔头作业,有些是口头作业;有些是刚性作业,有些是柔性作业;有些是马上就要交的作业,有些是长线作业;有些是学生可以单独完成的作业,有些是需要同伴参与甚至家长参与的作业……总之,语文学科的作业系统简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层次丰富得很呢。
如果我也要追求“全批全改”,恐怕我就不要上课了,我一天24小时就在那儿改作业恐怕也很难全部处理完。
事实上,很多年来,没有哪一项作业我能够做到全批全改。改得最频繁的,是学生的随笔。改得最认真的,是作文。而且,诚实地说,教学状态最好的时候,学生素质最好的时候,连随笔和作文都不需要我全批全改。学生的互批和自批能力非常强,我基本上就可以解放了。但可惜的是,这几年,几乎不再遇到这样的班级了。现在学生的随笔和作文,我几乎必须全批全改了。认真改完两个班的作文,我的课余时间几乎就全部耗尽了。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我得承认:学生的素质在下降,我还没有找到迅速地提升他们能力的路径。许多学生其实可以自己去做的事情,我必须亲自做。这是我的失败,而不是我的骄傲。
至于那些“低层次的语文作业”,抄词语啊,听写默写啊,我的美好愿望更是:最好都不要让我来改。这些作业,没有思维的含金量,学生完全有能力自改或者互改。最好是自改。学习语文基础层面的知识,如果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这怎么都不能说明我们的教学是很成功的。
但确实悲哀的是,就是这些作业,很多时候我也被逼着挽起袖子自己来改了。学生好像确实越来越不自觉。你若不亲自检查把关,他们字就不好好写,句也不好好造。自批成为了自我放逐,互批成为了互相放逐。教师不再是教师,成了警察,成了狱卒,成了克格勃,靠着批改这些极其无聊的作业跟学生斗智斗勇。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教学,成为了很不好玩的事。
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老师就这样抱着走,如履薄冰地走,为了眼前能够马上看得见的那点儿分数,谁都不愿意放手。在舆论“全批全改就是崇高师德”的鼓吹下,更不敢放手。被抱在怀里的学生根本没有下地学习自己走路的机会。就这样一直到高三,老师还是需要亲自全批全改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在我看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大不幸了。
一个老师感叹:天天跟学生“耗”,感觉自己停滞了,退化了。我很理解。现在教书,已经很不需要什么“智慧”了。教数学就天天带着学生做数学题,教外语就天天带着学生做外语题,以此类推,没有哪个学科能逃得了“做题”的命运。再加上各种无聊作业的“全批全改”以及以此为中心辐射的各种辅导活动,老师们,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能够应付日常工作的已经不易,还有什么精力去学习,去思考,去提升。而越不学习,越不思考,越不提升,就越没有能力挣脱“做题”和“全批全改”的怪圈。时间一长,恶性循环,慢慢就迟钝了麻木了,觉得教育不过就是“做题”和“全批全改”罢了。认命啦,听话了,驯服了。
网上有很多批改作业的段子。比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改作业。
少壮不努力,长大改作业。
生当作人杰,死亦改作业。
晨兴理荒秽,戴月改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改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改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改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下改作业。
马上相逢无纸笔,借个红笔改作业。
窗含西岭千秋雪 ,架个炉子改作业。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爷在改作业。
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处就是改作业。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影响老子改作业!
……
我读着,大笑之后,更多的是心酸。我知道,这是老师们的自嘲,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调侃。这调侃里,太多无奈和悲愤。
我不知道我们的领导是否能够看见这些段子。如果看见,他们也许会有所触动:在鼓励和褒奖老师们“全批全改”的同时,提出更高远的教研目标,把老师们从“全批全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强迫性学习中解放出来。若能如此,善莫大焉。但这样做,效果很慢。甚至在短时间内导致学生成绩下降。这实在是太冒险了!恐怕,很少有领导敢试一试的。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