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炼一颗好的心(39):要孩子柔软,你须先让自己柔软

(2013-09-04 17:11:46)
标签:

柔软

宽容

大度

相信

教育


  有一次,我在家里搞卫生。该收拾儿子的房间了。儿子在做作业,桌子上堆满了东西,许多的书,杂物,垃圾。我不高兴,忍了忍,温柔地说:“狗儿,你桌上可真乱啊。”

儿子没有抬头,自顾自做作业。只用比我更温柔的语调咕哝了一句:“是啊!这样好有家的气氛,多温馨啊。”

我心头一颤。

 

我爱整洁,非常爱。大概从小受母亲和小姨的影响,我有点儿轻微的洁癖,习惯一尘不染。我的桌子,是一定要收拾得非常整洁的。大部分时候,上面最好任何东西也不放。所有杂物,全部进柜子,或者箱子。

后来结了婚,发现大事不妙。谈恋爱的时候觉得“自由不羁”“非常酷”的男朋友,一旦成为了老公,不爱整理到了简直不可忍受的地步。

儿子也慢慢长大。也奇怪,他跟他老爸如出一辙,我的好习惯,一丁点儿没有继承。

为这事儿,我很是恼怒。年轻时代想改变老公,以失败告终。后来又想改变儿子,也几乎次次碰壁。

那次儿子一句轻轻的叹息,我忽然领悟:也许,我要求他们跟我一样爱整洁,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老家的小姨爱整理,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回老家,是只愿意在小姨家住的。婆家住不得。房子再大,公公婆婆也可以堆得满满的,整个家里像个垃圾场。娘家也住不得。继母是农村妇女,勤劳,但完全不会收拾。她怎么弄,家里还是脏乱差。

可是,他们都过得很好,甚至比我爱整洁的母亲和小姨还要过得好。我明白了:整洁,当然是个好习惯。但是,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有的人,像小姨,必须做到井然有序一尘不染。但继母,对于她,只要不是乱得像狗窝猪窝,就是可以了。

日子过得好不好,整洁与否,并不是关键因素。儿子的“牢骚”其实也不无道理:既然是家,干嘛非要这么干净?又不是宾馆呢!

所以,我根本无需为这样的事和家人较劲。

况且,用自己的习惯来要求别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我后来便学乖了。我保持自己的习惯。我“占据”着家里的主卧、还有饭厅。我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收拾。老公霸着书房,儿子也有他的小屋,他们要怎么弄,我就懒得管了。他们要咋样就咋样,门一关,自己享受自己的世界,与我何关?

至于厨房,平时老公偶尔做做饭,是肯定不会好好收拾的。我也懒得说了。隔一段时间,再来个厨房大扫除,按照自己的想法收拾一通,也就结了。

于是,家里不再为清洁问题硝烟四起。老公异常温柔,儿子格外懂事。大家都相安无事,人人都愉悦快乐。

这就叫做:要让孩子柔软,必先让自己柔软。

儿子六年级了。这一年,在北京,相当于小学的高考,每一个学校都会抓得很紧。天天晚上学校都有听写默写任务,才开学,儿子就叫苦连天。

以前,我会板着脸训斥他:真没有出息,这点儿苦都吃不了。往往搞得儿子不开心,越发消极怠工。后来我就学聪明了。事事顺着儿子说。他说难,我就说真难,我的学生来听写也会错很多。他说麻烦,我就说真麻烦,不过老师也会跟着麻烦。他一听写错很多,总是很沮丧,我便说今晚上没有白听写。要是全对,岂不就白听写了……

这么一来,儿子高兴得很。听写前还抱怨,听写后反而不抱怨了。

这也是一种柔软。你理解孩子的难处,站在他的年龄想问题发表意见,他便也跟着柔软了。

 

今天一个老师问我如何对待难教的那个班。我们教的其中一个班,心理年龄普遍偏小,学习基础很差。爱接嘴,爱乱动,爱闹,上课从来没有顺利的。甚至一堂课你得停下来无数次整顿纪律。这位老师很苦恼。

我说:你别焦虑,我的观察跟你是一样的。但我特别喜欢这个班。你说,十二、三岁的孩子不闹,还是孩子吗?这些小家伙,还没有被中国的学校教育“体制化”,他们很本真,不知道控制自己,也没有能力控制自己。对这种班级,你要特别爱,特别宽容,表现出特别喜欢他们,宠爱他们,然后,你才能慢慢调理他们。你是大人,他们暂时是一群猴,哪有人跟猴生气的……至于具体的方法,你要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设计。我常用的有三招:第一,讲故事。第二,他们有人讲话,我就坚决不讲课。第三,对于扰乱纪律实在太严重的孩子,让小干部记载下来:莫月某日某节课,王老师因为谁谁谁停止讲课,一次、两次、三次。下课再和他聊……

我说,这样的班其实不用对付,你要和他们赛耐心,看谁能坚持。当然,有个前提,你的课上得好,他们喜欢你,尊重你。一个老师,如果课上得不好,其他都很难办。

这也是一种柔软。

 

我以前不柔软,是因为经常用指挥性语言,比如“你必须什么什么”、“你应该什么什么”。要“柔软”,就是要少用指挥性语言,多用指导性语言。因为指挥性语言是封闭的,明显地藏有不平等信息,强调了自己的意愿,弱化了对方的主体性。而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喜欢被命令的。所以,你不柔软,对方自然也会强硬。

什么是指导性语言呢?比如,“你不应该打人”可以说: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看看不动手是否能够解决你的问题。

又比如,“你应该交作业”可以说:老师替你分析分析,你做什么样的作业更可能准时交。

总之,一个柔软的人,他会少用道德评判性语言和行政管理语言,而多用具有引导性的商榷性语言。因为教育不是管理,管理属于行政范畴,它体现为制度、考核、评比。真正的教育是交流与帮助,属于科学的范畴,体现为问题、分析、探究、指导与改进。我以为,其核心乃是“帮助”。

“不柔软”的教育一定是条条款款限制特别多的教育,是妄想让自己的生活标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

宋代大臣陈觉曾对皇帝上疏论科举之法说:其法愈密,得人愈疏。

我们和孩子相处,其实也是一样。

 

柔软的力量其实就是来自于相信、宽容,还有理解。

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赦免”,就是一种柔软。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心怀“赦免”的柔肠,那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个个都很柔软。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懦走向勇敢。所以,教育他人也好,自我教育也好,都需要充足的时间。不能急,一急,必然粗暴,必然不柔软。

相信,无条件地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受欢迎,最没有效果的,就是说教。而柔软,就是躬亲示范,就是慈悲情怀。

爱一个孩子,就给他时间。

爱一个孩子,就要想明白:我们不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才,但我们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

这是最最“柔软”的心灵的质地。离开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是枉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