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40):爱他,就让他成为他自己
(2013-09-06 20:05:41)
标签:
成全爱宽容理解不同 |
有一次,全家一起吃晚饭,边吃边聊天。天气有点儿热,客厅的空调开着,其他房间的门便都关着。
儿子起身,去厨房接一杯水。
他一会儿就回来了。气定神闲地对我们说:“爸爸,你没有关火。”老公愣了愣,即刻反应过来,惨叫着奔向厨房。然后,家里浓烟滚滚,我和老公鬼哭狼嚎。
闹了一阵,安定下来。
老公问:“儿子,你怎么看到锅都烧红了,也不着急啊。”
“我判断暂时还烧不起来。”儿子淡淡地说。
老公和我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这就是我的儿子,跟我完全不一样的儿子。
我是个典型的激情派。“修炼”到现在,依旧时不时地要热血澎湃一阵。好激动,多感性,手舞足蹈甚至张牙舞爪是常事。人到40了,“稳重”这一类美好的形容词,基本跟我无关。
但儿子天生就稳重。且淡定。他从来不会轻易发表意见。小小年纪,语文成绩倒不见得有多好,但看人看事常有冷峻的角度。话不多,偶尔点评几句,颇有见地。他爱读书,也玩游戏,也看科幻,跟我讨论,不爱说情节,经常论主题。他对文本中多哲思的句子记忆深刻,常常随口一句,吓我一跳。
有一回,我收拾儿子的书柜,翻出来一大沓奖状,什么“校优秀少先队员”、“校十佳读书小博士”等等,各式各样,厚厚十几张。这些东西,小家伙从来没有拿出来给我和他爸爸看过呀,连提都没有提过。后来找到一个机会,我问儿子:“你这么多奖状,怎么不给爸爸妈妈报报喜呢?”儿子平静得很,淡淡地说:“有什么好提的,这些东西,都是哄小孩子的,不值钱。”
我顿时羞愧万分。
我起码是35岁以后,才开始慢慢地丢弃名利一类东西。过了四十岁,荣誉啊,褒贬啊,才算基本不能影响我的心情。可是,儿子,才11岁!
他就这样的和我不同。
我好强。儿子随和。
我严谨。儿子散漫。
我浪漫。儿子理性。
我急躁。儿子冷峻。
我多言。儿子沉静。
……
有一段时间,我为儿子不像我这般“上进”而苦恼。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懂得慢慢去欣赏儿子的好。
儿子真是好!
他一般不会批评别人。有时候我们太忙,或者懒惰了,饭菜做得很马虎,不可口,自己吃着也觉得愧疚。但儿子从来不会埋怨一句。只是默默地吃。然后晚上到处在家里翻东西加餐——依旧不埋怨。
有好些回,儿子小心翼翼地轻轻问我:“妈妈,你今天有空吗?”我以为有什么大事儿,说:“不忙不忙。”儿子便说“我想吃上次你买的那种蛋糕。”或者“我想买一本书”。他似乎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位母亲天经地义该做的事儿,而好像因为麻烦了我而歉疚。
这半年,儿子长得飞快,一下子就比我高了。前天,他小声地对老公说:“爸爸,我没有裤子穿了,能给我买两条裤子吗?”我在旁边听了,心头酸酸的。他没有一丁点儿责备我们疏忽了的意思。
……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儿子,可是,为什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就觉得他不那么令我满意呢?
事实上,我潜意识里,希望他成为我这个样子:凡事主动积极,力争上游,不把一件事情努力做到最好绝不罢休。雷厉风行,斩钉截铁。在我的思维模式中,这些,都是应该具备的人格品质。
我陷进了培养孩子最大的误区:我不想孩子成为他自己,而希望他,成为“我”。
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悟得:这其实不是爱,而是一种自恋。这种隐形的控制欲望事实上也控制了我自己。在这样的心态下来看儿子,你看到的,永远是儿子的缺点。
而我们,是多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啊!
有几个家长朋友,他们的孩子,已经毕业了,离开我了。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一定会给我来电话,或者发来短信。其实,他们并不缺什么,他们需要的是我不断反复地向他们“认定”:孩子没有问题,一点儿也没有问题。要等待,要忍耐,要引导。再隔一段时间,他们就完全上轨道了。
我们有太多的家长朋友,事业显赫,经济富裕,但是,他们一直在焦虑中——为他们的孩子,不像他们理想中的那个样子。
一个女孩儿,喜欢打篮球,爱得疯狂,被同学们称为“男人婆”。初一初二的时候也确实因此耽误了学习。父母想尽了办法,也无法让她停止这个爱好,于是他们觉得孩子被篮球毁了,天天心惊胆战,看到篮球都过敏。
我跟她母亲交流得很多。我说,要是我儿子也这样爱篮球,我会乐得疯掉。你不要去阻止,不要把好事变成坏事。你只需欣赏,只需支持。篮球毁不掉你的女儿,只会成就她。
我太相信体育的力量了。我自己是长跑爱好者。我知道:野蛮其体魄,丰盈其精神。一个爱体育的孩子,不太可能堕落。
这位母亲将信将疑。但终于在我循循善诱的“威胁”下挺了下来。
事实上,这个女孩儿因为篮球水平的精进,初三上期就被北京市的一所名牌学校作为体尖生录取了,而且,学习成绩也很棒。
我还跟这位家长讨论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到了初三,她还是痴迷篮球不愿意学习,怎么办?
我说:孩子是在打篮球,甚至到了研究篮球的地步。她不是在吸毒,在学坏。你们家不缺钱,不缺房子,什么都不缺,你为什么不可以给孩子更多有点儿的时间呢?是我,她非要打,就让她折腾。晚一年上高中,上大学,甚至不上大学,她就一定找不到饭吃吗?你又不是养不起,干嘛不为孩子的爱好投点儿资呢?人生太长,变数太多,一年两年,我们输得起,耗得起,等得起。更何况,我们还不一定输呢!
这位母亲若有所悟。
我补充说,这样做的价值在于:你成全了孩子。孩子会永远感激你。你也因此而成为了懂得爱和会爱的母亲。
我有一位好朋友的孩子,曾在北京市一所名校读书。这孩子从高一时候开始出现“不正常”,逃课,跟父母对抗,搞得家庭硝烟四起。后来还是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专业也属于热门专业。但孩子读了半年又开始旷课,不想读书,说不喜欢,想学哲学。
哲学现在是冷门。一般的家长哪里允许。但他的父亲终于想通,觉得与其跟孩儿斗争,还不如成全他。于是鼓励儿子退学,补习一年,重新参加高考,考上了外地一所大学的哲学系。
今年,这个才大一的孩子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哲学专著。被业内誉为“九零后壮丽崛起”。
这位父亲跟我聊,说他将支持孩子。孩子如果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支持他,提供条件让他做学术研究。他相信,儿子会在哲学上找到生命的意义的。
这个孩子,不仅学业取向和一般孩子不同,而且,为人处世也很另类。如果用惯常的“三好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他可能任何一个荣誉都不可能获得。但是,他是一个思想天才。
我很为他父亲的醒悟和勇敢感动:他差一点儿就把这个天才儿子毁了。他的醒悟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是划时代的。
当然,这些例子都很极端。这样的几乎以“决绝”的方式跟普通人追逐的成长线路划清界限的孩子,肯定是少数。在平时,我们遇到更多的问题,乃是小问题。但这些小问题小细节,也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育儿观。
所以,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地去思考纪伯伦的话。他说: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蔽他们的身体,但却不能遮盖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还有一段话,我们都很熟悉。
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在她的专著的开头这么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这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爱他,就给他自由。
爱他,就让他成为他自己。
这条原则,也适用于对老公,对妻子,对其他亲人,和,对我们的学生。
当然,这么说,并不排除父母对儿女的合理的引导和帮助。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问题了。
(20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