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接了新班。问我:“学生今天报到,该说些什么呢?”我想了想,说:“只要注意一点就好,少向学生提要求,尽可能的少。”
朋友很迷惑。我便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我说的“要求”,就是我们习惯的那种——指令。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做母亲也好,做老师也好,事实上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向学生和儿子下指令:应该如何做?不能怎么做。条条款款,事无巨细。惯常的思维是:指令越明确,学生越晓得怎么做,这个班就越好,孩子也越能干懂事。
这样的方法似乎没有什么不恰当。越在农村的学校,也越合适。孩子小的时候,也有用。
受到挑战是到了北京之后。开头觉得北京的孩子真“矫情”,你提什么,都总有人在下边唱反调:“为什么呢?干嘛非要这样做呢?”
当时,我觉得这些孩子真是麻烦,属于“刺儿头”一类。
比如,每天放学后,我总是习惯性地要求孩子们在离开教室的时候把凳子架到桌子上。这样好做清洁啊,在我看来,在以前的孩子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但北京的孩子就不这么想。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反正,后来为这事儿,还很和孩子们辩论了一番。这让我很沮丧,似乎有挫败感。
后来经的事儿多,渐渐领悟:这恰好是大城市孩子的可爱。他不会随便接收一个“命令”。一方面,他喜欢自由,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不想被别人支配。另一方面,他总在思考,总在辨析:这个指令合理吗?我有没有必要去遵守这个指令。越有独立意识的孩子,越有这种表现。
这不是“矫情”,这是一种进步,一种自我意识的苏醒,一种怀疑精神的萌芽。这是一个孩子成长为“公民”的前期演练。作为教师,不仅不应该讨厌恐惧,而且应该欣喜鼓舞,因势利导,让这“萌芽”成长起来,渐成长为一种独立思考谨慎辨析的公民能力。
做母亲也是。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乖得很,听话得很。这个阶段,当妈妈是很有成就感的。孩子,好像家里的一个大玩具,其作用就是逗一家人开心。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不听话了,他开始跟你讨价还价了,他甚至敢跟你顶撞了,敢怒目相向了,敢拂袖而去了,敢离家出走了……往往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大惊失色,大喊着“狼来了”、“造反了”,在恐惧中失了分寸,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如何应付。
就像前一篇博文中“翅膀2”妹妹的留言。她说:
2013-08-28 21:34:01[回复]
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惊慌。比如倒垃圾这样的小事,儿子小时候是争着倒,好像他的游戏,乐此不疲。然后是软性抵抗,我们不开腔就懒得倒。终于有一天,他质疑了:为啥非要他倒。爸爸妈妈难道不可以倒吗?我们当然有我们的理论,一套又一套的。但孩子并不愿意听。只要我们用倒垃圾的事教育他,他就不高兴,好像我们拿他当童工使。
其实这就是人性:没有人喜欢被要求,没有人天生愿意去付出。所有孩子,都爱自由,都想自己做主,都自私。
怎么办呢?
我的感受是:
首先,咱们要意识到,说“不”是一个人的权力。孩子也是。不要把孩子当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当大人。会说“不”的孩子才是心智健全的孩子。这个观念是我们教育孩子的一个大前提。没有了这个大前提,教育自然而然就容易沦为简单粗暴的命令。而没有尊重和爱的命令式教育,是谈不上教育的。
具体怎么做?我想,我有两点“教训”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是所有要求尽可能让孩子自己说出来。你要他做什么,不要图简便,而是给他创造机会,让他自己去想,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判断。这样一来,好了,不是我“要求”你们的,而是你们自己的选择。一般说来,问题就不大了。这其实是一种换位,巧妙地让孩子自己去“提要求”。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判断力。相信只要师长善于引导,一般来说,孩子是会提出比较合理的“自我要求”的。
有朋友问:如果他们实在想不明白怎么办?或者他们根本就想错了如何办?
我说,还是引导。如果真的引导不过来,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错”一下又何尝不可呢?不要怕孩子犯错误,很多错误我们是犯得起的。“试错”和“容错”本来就是教育的路径之一。
我最有感触的“教训”是通过真正的尊重和孩子搞好关系。只要亲子关系和谐了,你让孩子做什么都不在话下。我后来调整了自己的思路,改变了和孩子相处的方法,效果很明显。以前,我是常常金刚怒目呵斥孩子倒垃圾,他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像受了天大委屈。现在呢,跟我关系好了,只要我深情地叫一句:
“尹犀墨,组织需要你!”
他立马就屁颠屁颠出来做事了。
而且,偶尔还会主动问我:
“妈妈,组织需要我吗?”
我便常常“端着”,做出一副你想倒垃圾你还没有机会的架势,给他一点儿“颜色”看。
家庭气氛因此而异常活跃温馨。
说这么多的大前提是:你理解孩子的一切。你不想一次,一瞬间,当下,此刻,就解决孩子的问题。你不功利,你不把孩子当成实现你未竟梦想的工具,孩子更和你的面子无关。你准许孩子慢慢成长。你爱他的优点,也爱他的缺点。你不期望他成龙成凤,而是希望他成人。你把他当人来对待,而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201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