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35):把爱变得看得见
(2013-08-30 07:42:19)
标签:
修炼爱看见表达教育 |
有一次,我讲课。我的一领导朋友负责评课。听完,心头有些难过。我想了想,给朋友发了一个短信,大概意思是:我相信我的课起码有十万个缺点,但也总不至于一无是处吧。辛苦了半天得不到你的一句肯定。你太吝啬了。
朋友回信:事实上你是我的偶像。我很抱歉你没有接收到我的肯定。我其实是肯定了。谢谢你告知你的感受,我会反思,下次更明确清晰地表达……
我明白了。这位朋友的表达方式我没有能够理解。他觉得他表达了对我的赞美,但是,我没有听出来。我们两个人习惯的表达方式有别。
暑假回老家。听到姨婆和老公在聊天。姨婆说小君今天在我面前表扬你呢,说你现在做饭又快又好,比以前能干多了。这是实话。我偷偷地听,我以为老公会很高兴。没有想到老公说:“哎,她如果当着我的面表扬就好了。”我的心中咯噔一下。
儿子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就生闷气,不说话。我再三启发,他才说了一句让我觉得很好笑的话:“妈妈,我们数学老师半个学期了从来没有朝我笑过。”我当时当然觉得是他夸张了。后来到他们学校一观察,发现了这个老师的特点:第一,非常负责,非常优秀。第二,工作态度极为严谨,以至于显得表情总是很紧张,很严肃。是属于那种因为长期焦虑而患了典型的笑容缺失症的老师。我想,他大概不是对我儿子不关心,而是因为他太严肃了,儿子小,不能理解这样的严肃,所以,儿子就体会不到他的爱了。
我读一位学生的随笔,很得意,她说:“王老师是个特别特别好的老师……”我以为我曾经做过什么对她很重要而我自己还不知道的事儿,于是沾沾自喜。结果往下一读。没有啥大事,不过是下课的时候我走到她的座位面前用手摸了摸她的头(她当时趴在桌上),然后问候了一句:“是不是不舒服?”就这样一摸一问,我就成了“特别特别好的老师”。
……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细细反思起来,这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细节证明着一个教育的常识:
教育,一定要把爱变得看得见。
我们的误区在于:我们心中有爱,但是别人看不见,甚至把“爱”看成“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尴尬的事儿呢?
一是我们不表达。有的是觉得没有必然表达。都明摆在那儿呢,何必表达?有的是羞于表达。中国人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文化上重内敛,一般不直接表达爱。有的是害怕表达。中国古训是“言多必失”,怕表达错了给自己添麻烦。有的是懒于表达。关系太亲密了,彼此太靠近了,还表达爱,对很多人来说是多此一举的。
二是我们不会表达。首先:我们只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很少去考虑对方的接受方式。其次,我们总是用一种方式表达,缺乏变化,久而久之,就会让对方产生爱的信息接受倦怠症。
在这两个方面,我都犯过错误。
有一次上自习课,我看孩儿们做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有一个平时基础很差的孩子居然做对了。我很高兴,立马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她。我兴高采烈地说:“连王芳也做对了!”说者无心,听着有意。结果这女孩儿回家大哭一场,还写了一篇长长的随笔“控诉”我,说这句话是对她的侮辱和不信任。我大惊。但站在孩子那边细细一琢磨,觉得这话确实暴露了我看人的“老眼光”,确实有潜意识的“歧视”在里边。我这么表达,孩子不仅没有体味到我的爱,而且,她还接收到了其它不良的信息。
当然是我错了。于是,我道歉且反思。
我是非常喜欢表扬人的。但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儿们对我的表扬无动于衷。他们听“腻”了我的表扬了!于是,我连忙改变表扬方式,想了很多“招儿”来让“爱”看得见。
我给家长发贺信;给孩儿们的同桌写感谢信;让男女生相互写信;让家长写评语;让科任老师参与评语写作;开“请让我说声谢谢你”的主题班会;搞“班级男子汉工程”,班级“铿锵玫瑰工程”,给孩子写表扬性的匿名小纸条,号召大家在班级宴会的时候大声喊出“我喜欢某某某”……总之,改变地点,改变时间,改变方法,使出浑身解数来表扬孩子,变着法儿地爱孩子。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挺过了班级的“表扬倦怠”期,营造了非常明朗向上的班风。
“把爱变得看得见”,其实不那么容易做到。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需要一种非常健康的心智模式:你能够看见对方的优点,能够用对方明白的,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边,有对自己的了解,也有对他人的了解。
这种能力,首先来自于一种慈悲情怀。其次,是智慧。
昨天看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宫二的父亲说:功夫三个境界: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我想,爱的修炼,亦是如此吧。
(20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