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一颗好的心(34):育儿,让我们慢慢学习淡定(下)
(2013-08-28 16:25:00)
标签:
育儿淡定相信慢慢教育 |
有一次为一件事情教育儿子,儿子不服气,我便揪着不放。儿子急了,愤怒地嚷嚷:“我讨厌妈妈,我不喜欢妈妈!”
我耳边如雷轰鸣,顷刻之间泪如雨下。
深夜,坐下来,一个人静静地想。在家里,总的说来,大事小事我操心多,老公也就这一两年来才开始做点儿事。儿子呢,也是我管得多。可是,一年忙到头,最后的结果是儿子说他讨厌妈妈,不喜欢妈妈。
当然,我先是委屈。
委屈之后,再往深里想:这到底是为什么?老公操心少,儿子反而喜欢爸爸。我付出多,儿子反而排斥我。问题出在哪里?
我尝试站在儿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这样一看,很快就清楚了。
我是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在不知觉中,我爱用自己的习惯来要求儿子。于是,我总是时时刻刻都在观察儿子的行为,并且在第一时间指出儿子的问题,再在第一时间给出纠正的指令。儿子从我那里,接收到的永远都是要求、命令、提醒、指责。我不再是母亲,我成了警察。时间一长,他怎么会喜欢我?
但老公不同。老公天性宽厚,对人对事都不苛刻。他对自己如此,对我如此,对儿子亦如此。细细想来,他确实很少批评儿子。甚至对儿子的许多毛病,也常常视若无睹。对此,我还有意见,觉得他不负责任。现在想来,老公比我高明多了。
在家庭教育上,我缺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淡定之心。
孩子的成长是个千回百转的过程。男孩儿更是如此。伴随着大多数小男孩儿的,是一些似乎与生俱来的毛病。比如普遍不太爱清洁、淘气、懒散、爱打架、痴迷游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男孩儿的妈妈坐到一起,一说到孩子,个个含血愤天,罄竹难书。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毛病,男孩儿还是男孩儿吗?
所以,教育男孩儿,永远是个比教育女孩儿难得多的难题。在学校里,折磨老师的大部分是小男生。在家里,让妈妈寝食不安的,几乎都是儿子。
因为难,再加上生活本身的艰难琐细,很多妈妈,包括我,就失去了平常之心,淡定之心。前面描绘的那些教育的误区,实在是太容易就一步踏了进去。
反思我自己的失误,什么叫淡定呢?
首先,要做一个能够闭得上一只眼睛的妈妈。孩子的缺点当然很多。以前觉得,能看得见的才是好妈妈。现在认识到:看不见的可能才是好母亲。一个好的心智模式一定是在第一时间发现自我和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的优点,而不是聚焦缺点。面对着人性的许多弱点,做母亲的应该有过滤功能。看见,是一种修炼;看不见,也是修炼。
最关键的是看见了如何办?我们惯常的思维是看见了就要干涉,就要去改变。可是,这符合人的发展吗?这样的方式,能够真正起到良好的作用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特别是对于毛病比较多、个性比较激烈的男孩儿,马上指出,马上训斥,往往会把事情推向反面。
换一种思维:
有些毛病,我们装做没有看见——承认人性弱点存在的必然性。
有些毛病,看见了也不用马上指出来——延迟判断。想一想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尽可能地理解他。给自己,给孩子,留足充分思考判断的时间。
即使要指出来,也不是指责,不是纠正,而是“商量”。让孩子自己去判断,去选择,去寻求改变。
有些毛病,如果孩子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那也不要急——允许他继续犯这样的毛病。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改正坏习惯也是。对于人的成长,建议坚持服用中药调理,而不是西药。
有些毛病,如果永远改不过来呢?那就改不过来吧。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毛病呢?我们自己都不完美,为什么还要求孩子完美呢?
或者,还是会有朋友看不明白这些文字,或者不屑一顾。我也理解:如果你觉得成功比成长更重要,你就一定会觉得我是在痴人说梦。
现在的流行的思维是:用一次,在当下,在此刻,在瞬间解决所有的问题。其他,都是混账话。所以,狼爸虎妈颇有市场,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侵略所有生命领域,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我还有个领悟,如果我们足够淡定,那我们可以尝试:平时如何和领导说话,那就如何和孩子说话。我们和领导对话,会精心选择说话时间说话地点,会用心斟酌说话方式说话内容,在说话过程中,还会努力调整对话气氛到最佳状态。这些努力,如果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我想,比平时粗暴的命令和训斥要好得多。
自己的孩子比自己的领导重要多了。我们可以在领导身上花时间,为什么不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些改变呢?
我做了。所以,我和儿子的关系大大改善。
有了良好的关系,才可能对孩子施加影响。
这样的影响,是由美丽的淡定带来的。
淡定就是:认识到:教育绝不是命令,绝不是惩罚。教育教育,重在“育”,而不是“教”。
淡定还是:出自真心地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也真心对自己说:做母亲的,你,也请慢慢来。
(20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