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2013-05-30 06:57:32)
标签:

转载

谢谢晓蓉。那些呼唤和应答,永远铭记!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每每文字里与她相遇,总能让人心生共鸣,流连忘返!       收到王君老师的信息,得知她是去合肥的动车上写完了给我的文字,很是感动。可是不巧,家中电脑出了些小问题,折腾了三小时之后,才收到那份渴求已久的邮件,读了不及一半,我的眼睛开始湿润,至文末,已泪流满面!
     擦了擦泪水,我赶紧复信王君:
     昭君:家中电脑出问题了,折腾到现在才看到那条流进我心间的小溪,泪流满面,泪流满面啊!
   感激昭君的给予!不仅仅是一片文章,而是一个方向!遥谢!
    

    “昭君”是全国各地彼此陌生,但又因为教育聚拢起来的一群人对她的爱称,官名儿王君,生的娇小美丽,原籍四川,现在已经举家北上,任职于北京人大附中西山分校。早些年前,她便是中学校语文特级教师了,估计是全国取得此荣誉最年轻的老师。她还是“青春语文”的创始人和掌门人,至少在六年前,从霍军老师的口中我知道了她,至此后,她便印刻在了我的心中。
      柳州教育局的网站上在一次活动安排中,是这样介绍王君老师的:全国著名新课程改革先锋、语文教坛明星。于我们而言,这样的称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人们说她是
一颗耀眼的明星,甚至有人说“北有魏书生,西有李镇西,北京有王君。”
   人们说她是
一个教育的奇迹:因为她从重庆乡村中学语文教师成为了中国人大附中骨干教师。     
   
老师们更说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君的出现,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一股青春气息,阳光、青春、亮丽,她成为“青春语文、青春班级、青春教育”教育风景。
    在君的博客里,那些互不相识的老师无不例外的不吝溢美之词,而且都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真实共鸣。没有所谓的盲目崇拜,更没有神化,网络是人思想褪去伪装后最自由的地方,最随心所欲的地方。现在的“网络舆情”都作为很多政府机关格外关注、时刻关注的内容了,但是,这份关注却多来自负面的网民爆料、呼吁或者诉求。
    而在君的博客里,你遇到的一个又一个,一群又一群的人,那些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人,总在表达一个声音,那里没有行政命令,没有迫不得已,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装腔作势,没有言不由衷,大家却总能不约而同,因为君的博,充满了温度,能温暖每一个有心于语文、醉心于教育的人,能温暖每一个孤独无助却不想放弃的前行者,君能为你剖析内心伤痛的成因,更能为你提供精神的给养。让那么多的人,自觉的、自发的愿意和君一起前行。这样的由内而外散发着馨香的女子,用“昭君”来称呼,合适的令人拍案叫绝。第一次听到后,我也就这样叫了,叫的那样亲切,似乎一家姊妹似的。
    昭君勤于笔耕,而且文字永远开放,能这样无私拿出与人分享的人,不多,但她能坦然的晒出自己几乎全部的文字。读君博,俨然已经成了很多人每日必做的功课,读她的每一次经历,每一遭思考,你读一次,你就会爱一次,你读的久,你就会爱的深,而且爱的无法止步。
    5月18日,昭君发出一篇题为《向我的天空致敬(12):妹妹老师(之二)》的博文,跟帖依旧众多,仅就此文,对昭君的喜爱就绝不一般。果断上图: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转载]永远的,热泪盈眶——写给王君


我和众多的同行者一样,读书、读博、读“昭君”。2013年元月,还信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痴读——王君

端起晚饭,

忍不住又打开了博客

一篇,又一篇,不觉已连续7个小时

此女子,魔力无限

第一次,分享她的视频

《老王》结课时,我的眼泪早已悄悄溢出

此时才明白了,同行的那些评价

回味着

——仍不过瘾

可眼睛疼,

我不得不强迫自己离开电脑

结果,脚步还没挪出房间,不由自主的又折返了回来

又读了她的文字

再看《生命》

时间无声无息流淌

不觉已凌晨1

但这份如饥似渴

还没有止步

在《生命》里成长

在她的文字里汲取

在各类评论里品尝

在尺码相同的人群中取暖

痴读王君

我愿意

惬意且不知疲倦

201319于家中

    的确爱她,爱她的活脱脱的文字,爱她的真实率性,爱她的无私善良。一个不争的事实:听了昭君的课,哪怕是录像课,大家会赞不绝口,听了昭君的班主任报告,茅塞顿开,甚至热血沸腾。昭君,一个年仅36岁的中学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语文教师,她在前面,我们跟随在后头,做青年教师的楷模——她当之无愧。她用青春谱写了一曲教育的幸福之歌,而我们愿意从四方赶来,与她相和。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著名的课改专家,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延伸至香港、新加坡等地。《青春语文》、《王君讲语文》成为全国热门教育书籍,很多语文报刊杂志开辟“王君老师专栏”。她不辞劳苦,她甚至乐不思蜀。讲学、献课、写作。也不知道是多么强大的内心支撑着她,让她变得百毒不侵,让她变得浑身如此有劲儿。
    就这样,昭君用“青春语文”、“青春教育”“青春慧眼”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极富感召力的演讲,引领着许多青年教师走出教育的困惑,改变了心态,沐浴着教育的幸福。于是众多的“我”,觉得有了方向,重拾了信心,义无反顾的苦着、乐着——乐着,苦着。职业倦怠感被“我愿意”三个在教堂神圣之地说的话语代替,我和我们还想大声喊出振聋发聩的平日里让老师们羞于启齿的字“我们爱你”!真的爱,爱的真!正如昭君你写的文《让我们永远的相爱》,爱的暖心暖肺,爱的有滋有味,工作如此,生活更如此。
    昭君说,我和她是尺码相同的人,是比较相像的人,是永远可以热泪盈眶的人,是见了面可以热情相拥的人,是永远充满激情的人。截止2013年2月前,我们的交往仅仅停留在“博来博往”中。但是,我们却奇迹般的相遇了,昭君在《向我的天空致敬(13) :就做一条永远奔腾的小溪吧——写给晓蓉的新书》中这样描述了我们的相遇:
    2013年,隆冬季节。一个周末。京城刚刚下了一场大雪,银装素裹,寒风吹彻。

晨,手机在跳,短信至,像清脆鸟鸣。是晓蓉。她说已经到了我的学校门口,看到我工作的地方了,心满意足了,要回去了。她说带了一套夜光杯放在门卫室,嘱我回校上课时去取。她嘱我一定要爱惜身体,不要太忙碌。

她怕打扰我。她不愿意浪费我的一丁点儿时间。她千里迢迢地从酒泉来北京,说好一定要见我一面的。

但居然是这样的“见”法!

那一刻,我内心热潮滚滚。连忙告诉她不行不行,她“见”了我,我还没有“见”她呢。我冲下楼,穿过积雪未化的操场,奔向我这位来自远方的姐妹。

我们在北国澄澈清冽的空气中相拥。

白雪静穆,西山庄严。那一刻,我居然觉得,我和她,两位平凡的中年女子的相拥,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和晓蓉的相遇相知,在我看我,根本就是一个奇迹。

她教小学,我教中学,我们怎么会有交集?

她在祁连山下,我在永定河畔,人海茫茫,山长水阔,哪里有我们邂逅的时空?

但是,我们就这样“遇见”了!而且,一遇见就成为了知己。

我感慨:老天总是垂怜尺码相同的人们,让她们彼此寻找,而且,从不失望,永不失散。
    
    偌大的京城,尽管昭君所在的那个学校那样难找,我还是决定在离开北京之前去看看。大雪的天,我打车找了好久好久,尽管我根本就不知道能见到昭君,我只想远远地感受一下那个她工作的地方,这就足够了,真的足够了。根本就没有想到学校还有公寓,她竟然住在校内公寓里,竟然还能见得着,瞬间,隔着屏幕相见的那个人,就已经热情洋溢的在不远处的窗后使劲儿挥着手,好似见着亲姊妹般的。我眼泪哗哗的,大寒的天儿,我们就这样搓着手心,踩着积雪,在嘎吱嘎吱的伴奏中,心里热乎乎的不期而遇了,做梦都没梦着的真见了。
    你说,这样的遇见,叫我们怎么不——心潮澎湃?
    你说,这样的遇见,叫我们怎么不——热泪盈眶?
    你说,这样的遇见,叫我们怎么不——热情相拥?

    
    那是一个极其幸福的遇见。
    昭君眼部做了小手术,可依旧热热烈烈的迎接了千里之外去北京的我和女儿,在她的卧室我们敞开心扉的畅聊,笑声不时的交织,幸福在那间温暖的屋里发酵着,挡不住昭君的热情,在她去倒水的当儿,我环顾了屋子,从东墙的电脑位置开始,一溜儿的向日葵,一直贴到床上方,可得至少有几十朵 ,是那种仿真的花朵,原来阳光都种在她的屋内,撒在她的内心里呢。记得一位朋友的QQ签名是:我愿意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面朝太阳。我也很喜欢向日葵,给孩子们办了份语文专刊就取名为《向日葵》,一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像笑脸一般的大花朵,永远仰望太阳,永远充满希望感。向日葵折射出了昭君内心的阳光,温暖了一路的那么多的人。真的好感谢这份相识,感谢这份美丽的相遇。
    电脑上方的墙上,贴了很多便利帖,这个和我有的一拼,那些突来的灵感、偶拾的话题等还来不及写的,我总会写在便利贴上贴起来,某些来不及办的事儿,某人的联系方式等,我会用便利贴做些提醒。真的是一样一样的,我不敢自诩,更无法与昭君齐名,但近距离的接触后,我发现相似之处是那样的多。尽管北京雾霾重重,可是在昭君那里却格外的呼吸顺畅,心境朗朗。
     临走,她执意送一条围巾给我,红色的,对生活的火热、对职业的炽烈、对姊妹的纯情一应在其中吧!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尽管盛夏了,那条棉质围巾却依旧挂在我的办公室内,在我一抬眼即可看到的地方,亦在我的心里!

     千里相隔,我们就这样用文字当美酒,端着文字斟满的杯杯美酒,不约而同的说着:干杯!为我们一同痴迷的语文,一样醉心的教育,一般珍爱的生活。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女子,这样的一群人,怎么能让我不热泪盈眶呢?

     http://ctc.qzs.qq.com/ac/b.gif  
               2013年5月27日11:58   晓蓉于祁连山下

向我的天空致敬(13) :就做一条永远奔腾的小溪吧——写给晓蓉的新书
(王君)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