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的天空致敬(之十):北京好老师
(2013-04-24 22:31:41)
标签:
优秀榜样好老师教育 |
北京这地方确实好像不宜人居:房价奇高,雾霾严重,交通堵塞,竞争激烈……但奇怪的是,这“不宜人居”的地方偏偏人越挤越多。我琢磨其中的原因,人的高素质是其吸引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来京几年,对此深有感触。旁边都是“高人”,没有庸人,没有混日子的人,没有小鸡肚肠的人。就连称我为“师傅”的小徒弟们,也是个个身怀绝技。任何一个人站出来,都必然在某一方面让你惊叹。在这样的人群中,固然竞争压力大,要想成为优秀者极为不容易,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它也激励着你活得更积极,更高尚,更富有创造力。
京城最不值钱的是人才。但是,最让你热爱,最使你受益的也是人才。
京城高人太多。抬头遇见一个。低头又撞见一个。你不得不颔首赞叹,心服口服虚心学习。
比如前半学期的教师培训活动。
海淀区师训处委以我重任,为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先和101中学的程翔校长一起上课,然后清华附中的邱晓云老师同课异构。
在程老师和邱老师那里,我都看到了语文的好风景。
程翔老师是我青年时代的偶像。后来也成为了好朋友。我们在一起上课的机会比较多。每一次,都感触良多。
程翔老师是典型的专家型教师。是做了校长还能潜心于斗室研究学问,做了校长还能活跃在一线讲台的名师。单这一点,他就把自己和芸芸众“领导”区别开来了。
程翔老师的课精彩之处太多太多。我今天最想说的,是他对学生的尊重,是在他的课堂上,因为“尊重”而不断生长出来的那种运掌无风的课堂内力。
事实上我觉得我无法描绘。程翔老师上课,已经到了很高很高的境界。他的课堂设计极其简单,他从来不用多媒体。这些,都不是我崇敬他的主要原因。我着迷的,我苦苦思索而不能得的,是他在课堂上的那种从容的调度,那种细腻敏锐捕捉学生微小变化然后进行对话的能力。
在我所见的名师当中,程翔老师是在课堂上最敢于走“生成”之路,也是最能在课堂上大量生成的一类名师。
他的儒雅厚重全部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当中。
人教社庐山会课。只有他发现了第一排的孩子头顶上正对着空调口。于是他安排这几个孩子把椅子和桌子移开。有人说这是作秀。我不以为然。该有怎么样的一颗心,才能作出这样的“秀”。如此之“秀”,越多越好。因为正是在这些细节之中,学生会懂得爱和尊重。而迟钝麻木的我们,在那样紧张的气氛里,完全忘记了去感受一位孩子的身体感受。
听程翔老师上课,你身心的愉悦是不可以言表的。他就那样极其自然极其从容极其温情地和学生对话。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已经被淡到了无痕,你被深深吸引的,不是他的学养,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谦卑中的智慧,沉稳中的灵动。你会觉得,有一种东西,氤氲在他的课堂的上空,让你全副身心地放松,让你不由自主地舒展和打开自己。你情不自禁地也成为了他的学生,沐浴在信任和爱之中。程翔老师的课堂,连赞美都像水墨画,绝不嚣张绝不耀眼,而是悄悄浸染开来,无声无息。
我总觉得,他不是在上课,而是和学生一起在漫谈,漫游。他的课堂,永远和“紧张”这两个字没有关系。
在这一点上,程翔老师是执着的。他的课也不是绝对成功——如果以常规意义的评课标准来衡量的话。他也有完不成教学内容的匆匆时刻。但是,我的感觉是他似乎不在乎。他永远不向前赶,永远不急着拿出后面的“压轴内容”,所以他永远不驱赶学生,永远不叽里呱啦强硬灌输。从容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色。他宁愿在课堂上留下遗憾,也不会扬起鞭子,抽打还暂时跟不上的孩子。他不追求完美,所以,他拒绝表演,不管是多么重要的场合。
我觉得,程翔老师的课堂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特别值得我们中年教师揣摩学习。我们能否用半生的阅历和修炼,积淀出最温情的课堂气氛:不惊波澜,岁月静好。学习不再是剑拔弩张的亡命之途,而成为了散步,成为了漫游。
在程翔老师那里,我感受到了我自己的焦虑和急躁。
我,还太“年轻”啊!
清华附中的邱晓云老师呢?一样的,她的课堂让人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在上一篇文字中,我这些写她:
这次和我一起“扛”这块纪念碑的是清华附中的优秀教师邱晓芸。邱老师是我很欣赏的一位老师。她比我还年轻一些,朴朴实实的样子。但一说话,就口吐莲花;一板书,就形神兼备;一唱歌,就倾倒众生。她浑身都是艺术细胞和文学气质。听她的课,行云流水,散文般酣畅,诗歌般雅致。她能唱会画,堂堂课都要秀一秀,回回都很惊艳的。
邱老师,实在算得上是一位语文大才女。
邱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温婉而又犀利的,厚重而又灵动的。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女老师,是一位锦心绣口的女老师。其才华横溢敏锐多思让人称奇。她不仅是清华附中的“邱铁嘴”,而且还有两绝招:
一是板书。这个执着地热爱艺术的女教师把艺术搬到了黑板上。她的每一堂课,都必然有一幅让人称奇的绘画式板书。上《柳叶儿》,她抓住一个“趣”字巧妙作画,形神兼备,让人拍案称奇。就连这次上《纪念碑》,她也寥寥几笔就用文字“写”出了一座碑,真是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在板书设计上,我也算用心的人物,也曾设计过不少好板书。但是,和邱老师比较起来,简直就不算什么了。我们都说,有一天,邱老师如果出一本《邱晓云板书艺术集萃》,那真是语文之一大观啊!
课堂教学设计是呕心沥血的艺术之作。邱老师的奇思妙想的后面,是她的苦心钻研和不懈追求啊!其艰辛,其坎坷,我是能够想像得出来的。
邱老师的第二个绝招是歌唱。听她讲课,听她讲座,回回都要露一手。她嗓音清亮,歌喉迷人,次次用歌唱为自己的课画龙点睛,别具一格,情深万丈。学生喜欢,老师着迷,邱氏课堂风格一览无余。
除此之外,邱老师的课堂还有许多特点:重文化、重积淀、重拓展。她有非常清醒而深刻的课程意识。清华附中的孩子优秀,她则用培养优秀的方法培养优秀。她的她的学生,都是海淀语文教育最有特色的风景。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和邱老师一起上课,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浅薄和粗糙。这一位妹妹老师,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啊!
上篇文章谈教学风格。我说: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体,就有多少语文。我想,邱老师是语文个性化的杰出代表。她的才,或许很难模仿。但是,她的研究精神学习精神,却是可以学习的啊!
写到这儿,我想到了区师训处主持培训的迟淑玲老师。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是“鲜花”,她是“绿叶”。我们在台上绽放,她永远在台下忙于服务工作。可是,她这片绿叶,却绿得让我感动。每一次见她,她都精神抖擞,激情四溢。朴素的培训活动,总被她激发得高潮迭起。可是,事后我才知道,她的背上,背负着多么沉重的压力。我读她的博客(迟老师博文),边读边心疼地流泪。
这就是我的北京姐妹!这就是北京的老师们!
此刻,我的心头有热潮在涌动。我们从西部走到北方来,抛弃了在老家可以轻易拥有的许多东西,没有了家乡长辈的护佑,失去了过往荣誉的支撑。一切从头开始清零再来。是,很艰辛,很坎坷。但是,不走出来,又哪里能遇见如此优秀的人群,又哪里能看到如此美好的风景呢?
所以,不悔。
所以,甘心情愿。
(20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