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之语文课评(3):沈坤林:我为什么喜欢读王君(之二)

(2013-01-05 05:12:48)
标签:

教育

语文

精神

美好

寻找自己的精神导师

——我为什么喜欢读王君(2


作者:特级教师沈坤林


曾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只在信封角上写着“发自桐乡的西伯利亚”。从信的内容看,作者是我的学生,考上师范,跳出农门,在乡镇学校工作。

现在乌镇的广告做得满世界都是,但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它只是桐乡市下面的一个小镇。桐乡只是一个小县市,只有田野,没有寸山,如今到最偏远的地方车程不超过20分钟,就算若干年前也没有闭塞荒凉的地方,何以在乡镇教书,有一种在“西伯利亚”的感觉?

其实,感觉往往不决定于你的所在如何,如同在人群中我们有可能感到更孤独。

 

身处“西伯利亚”感觉的,我是否经验过?

一个乡镇学校下面的一个教学点,五个班级,一间办公室,一间寝室,一间师生食堂,一间厕所——这里的“间”,你尽可以想像得更小一些,包括教室;而厕所则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又被分为更小的两间。做教师的或是代课,或是民办,或是公办而娶乡下老婆的,一放学,师生便作鸟兽散,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只剩下我一 人,没有电视,没有电话。现在每观电影《凤凰琴》,眼泪总会淌下来,或许与这样的经历有关。

有幸的是,遇到了一位精神导师——钱梦龙,虽然至今从未谋面。

关于钱梦龙,那时没有读到更多的信息。记不得是在报上还是杂志上读到了其《故乡》教学实录,好像是其在浙江金华上的课。此后是《死海不死》。

读这一堂课,便获得了一位精神导师。

此后是于漪。

还有魏书生。

不是技法,而是课后站着的人。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文体就是人本身”,指的是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人格的一般特点。

套用此语,我们是否可以说:课堂就是人本身?

 

总有人指手划脚地对年轻教师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也许也会有年轻的教师说,你们这些老皇历离我们太远。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一点也不羡慕年轻的教师,除了年轻之外。

如同食物缺乏的时代人们是可怜的,垃圾食品充裕的时代却是可悲的。

教师也是。

如果说“穷得只剩下钱了”,或许可能是矫情;如果说“我只有分数了”,做教师的还有什么?钱毕竟可以办许多事情,比如买自己想看的书——有书的世界便是圆满的。

于是,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导师。

 

若有余暇,你可以对王君作些了解,包括其父母、哥哥,包括其高考、高复。

你可以感慨,可以羡慕:王君从基层学校调到重庆最好的中学,现在还进了京城,进了名校——人大附中。

但是,如果你想把她作为自己的一位精神导师,你大可忽略这些,如同当年我邂逅钱梦龙。

无论教育发展何等发达抑或何等先进的地步,最见功夫的还是在课堂。

王君的精神也在课堂!

我没有把王君拔高、神化的意思,我只是在思索王君之于一线教师的意义,思索王君之于当今学校环境下一线教师自主成长的价值。

或许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适合自己的成长导师,虽然我们可学的人似乎很多。

我这里所说的精神导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高不可攀的、牺牲了家庭牺牲了自己身体的、常人无法做到的“模范”;我更愿意把精神导师定义为给人启发、给人力量的、走在我们中间的同伴。不论年龄,不论地域。

如是,你再来读王君的《老王》,便会觉得这是她在你的学校、你的班上上的一堂你可以触摸的、可以对话的课。

现在观摩、示范的课,实在太多太多,唯独缺乏如王君《老王》这样的课——我们可以从中读见老王,读见杨绛,读见王君,读见智者,读见自己。这或许是我喜欢读王君的又一原因。

 

当如王君般无论在什么学校永远葆着青春的活力,把文本擦亮、把学生的热情点燃的时候,我们怎会有身处“西伯利亚”的感觉呢?

这就是王君之于一线教师的价值,不只是对于语文教师,不只是对于教师——在我推荐王君的《老王》给徒弟们看的时候,有一位是与做医生的先生一块看了,做医生的也觉得获益匪浅。

因此,仅仅把王君的《老王》当作一个散文教学的范本,实在有些可惜。这也是我不急于言说《老王》实录具体亮点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