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君聊课(27):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听窦桂梅上课

(2013-01-09 06:33:36)
标签:

窦桂梅

教法

活法

激情

理性

我非常非常喜欢窦桂梅老师。

我一直关注小语界。小语界的名师似乎比中语多。大概是因为畸形的应试压力要小些的缘故,小学老师们更能施展手脚,更能健康成长。窦桂梅也好,王崧舟也好,于永正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更不用说了。总体来看,小学的语文名师比中学名师成果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所以,我持续关注他们,阅读他们,向他们学习。

 

上上个周,在北京市110中学举行了特级教师联谊。由中语和小语的两位大腕级人物──101中学的副校长程翔老师和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同课异构。他们上的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文《魅力》,以此探讨中小学的衔接问题。两堂课都非常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程翔老师我太熟悉了。一起上课的机会也很多。以后再撰文专门分析他的特色。今天先说说窦桂梅老师的课。

我几乎算听过读过窦老师的大部分课。对她的期待是很高的。我毫不怀疑她会精彩。我的期待值是她能精彩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她有什么改变。

她当然没有让我们失望。你听完她的课,脑子里心里好几天都会是这堂课。窦老师的魅力就在此。我说一堂好课就是一座纪念碑。如果你不太明白,听听窦老师的课,你就会恍然大悟。

 

我非常想找一个很好的话题来评课。觉得挺难的。好老师上课,她上的已经不是课了,她上的是人生,是生命,是智慧,是情怀。你如果用一般的评课标准去评,很难评出妙处。

我想到一句话,想用它来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

 

你怎么活,你就怎么教。或者说,活法就是你的教法。这话是从我的作文课《向<泰坦尼克号>学写作文》的总结语中化过来的。是,死法、爱法、活法、写法、教法……全是一个法。课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课的思想就是人的思想。课堂就是一面镜子,完全地映照出你对自我,对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你没有办法撒谎,甚至没有办法掩饰。课堂就是光天化日下一个你无处逃逸的舞台。你一张口,一举手,一投足,就完全暴露,彻底现形。甚至可以这么说,课堂还是一面“照妖镜”,你已经“修行”了多少年,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是佛,照得纤毫毕现。

所以我说,对语文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

 

我以为,窦老师的课,是仙的境界,也接近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乃是超越生死,普渡众生。观窦老师的课,你时时处处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学生的爱。那是期待,是鼓励,是帮助,是点拨,是点化。总之,她给予学生的一切,都是春风化雨。比如其中的一个细节:

 

最开始她让孩子“初读《魅力》,谈自我感受”。一个孩子说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卡佳“可笑”。窦老师笑而不评,只是请孩子把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当时我很捏了一把汗。我知道,这样做很冒险。写下来,就意味着在后面必须要回应。但是,对于回应完全生成的内容,这是很难的。一般老师上着上着课,难免就会忘记。而老师要抓住一个极佳的契机不露痕迹地纠正──让孩子自己去纠正,这几乎算是教学智慧中的最高层次的机智了。

但显然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接下来窦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不断地深入文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随着卡佳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机终于到了。真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不露痕迹的,窦老师又站在了那个女孩子面前,问她:“你还觉得卡佳是可笑的吗?”小女孩儿当然懂了!这个环节由窦老师请女孩儿第二次上黑板自己把“可笑”改为了“可爱”而圆满结束。这个细节,几乎横跨两堂课近90分钟。这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笔,我以为,却是整堂课的最具魅力的“神来之笔”。

窦老师之聪慧,之冷静,之沉着,之慈悲,之机敏,可见一斑。

 

因为面临的授课对象不同的原因,小学老师比中学老师更讲究课堂的铺路搭桥──这事实上是一种课堂关怀:用最适宜的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慢慢抵达终点。小学老师的“点拨花样”比中学老师丰富得多。他们的教学技艺炉火纯青。这些方式,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都堪称经典,都值得中学老师学习。我们说要“朴素”地上课,并不能就为“呆板”地上课的借口。我们说回归语言本位,也不能成为了干瘪瘪地咬文嚼字的托辞。带领学生字斟句酌更需要智慧,需要技巧,需要技术,甚至是需要艺术。

窦桂梅老师,王嵩舟老师们,把这种艺术,展示到了极致。

 

 

其实窦老师的课堂设计是很朴素的。全课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预习单内容交流。她组织学生概括小说内容,初谈感受,质疑问难。第二部分:深入文本,共同探讨一些难点内容。初看并不奇崛,似乎卑之无甚高论。但是,课的美妙都在细节──在于老师高超的点拨技艺和纯熟的对话技巧。

这些技巧,反复出现在窦老师的课堂当中,是完全可听可感可学的。

 

其中最靓丽的乃是她帮助学生补白文本的功力。教文学,最重要的是要教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教出没有老师帮助,学生很难自己读出来的东西。

总有一些语言点被窦老师重锤敲打得金光闪闪。她像个冶炼大师,一炉又一炉的火,一锤又一锤的耐心,锤锤下去,石块变成金子。

 

 

比如她总是适时地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来解读文本。当教到卡佳进剧院前的紧张兴奋时,窦老师问孩子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101的孩子答小时候坐飞机前的紧张,对于上学的期待和恐惧等等,引发了一串串笑声。难点不讲自破。

 

她自己的朗读水平很高。她至始至终传递着对朗读的热情。整个课,底子都是诵读。所有的关于文本解读的过程和结果,几乎都以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这课,因为读而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儿。是,读,就有这么神奇──它既展现了课堂上已经教出来的东西,更展现了课堂上还没有教出来但已经呼之欲出的东西。朗读让课堂走向了无限。

 

窦老师的点拨收放自如。她能以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为跳板,把《魅力》引向小说的背景内容《汤姆叔叔的小屋》,引向同主题的冯骥才的《花脸》。这种“跳出”自然无痕,几乎算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因为这样的“跳出”,卡佳为什么会“噙着泪说”,为什么“眼中的火光消失了”这些空白点全部变为了充实丰满的内容。那不是理性的分析,没有丝毫的说教,就在自然的引进式诵读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怀展露无疑。学生就这样学懂了,在他们自己可能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学懂了。

我以为,这样的“学懂”,乃是语文式的“学懂”。而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充斥着太多“数理化式”的“学懂”:条分理析,恶意肢解。标签硬贴,模式强套。这样的“学懂”,不是文学本位的,不是语文本位,事实上应试本位的。

 

窦老师极善制造思维风暴。她不断地把孩子们引向两难境界:是谁让卡佳“醒过来了”?这样长大的成人们有错吗?如果你来续写,你如何写?此刻,你正在想什么……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些问题,不断地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遥远的地方。她的课堂,像一块大海绵,不断地吸收,不断地吸收各种各样的思维的精华情感的精华,慢慢变得沉甸甸的,湿润润的,从海绵变成了大海,一直浸润到了人的心灵深处。

 

窦老师的《魅力》的魅力真是一言难尽。

总而概之,那是预设和生成、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课,是经过了高超的设计的。在每一个细节中,我都能看到教师的呕心沥血的匠心。但是,这课,又是开放和率性的,因为尊重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旁逸斜出”,又在九九归一。精致而又大气,严谨而又圆融,教学效率非常高。我以为,这是最佳的课堂状态。

 

这课,是激情和理性的完美统一。开头说到期待窦老师的变化。她确实也在变化着。总的来看,更沉着,更冷静,更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了。她的课堂,越来越少舞台表演的夸张的华丽,而渐渐走向朴素和深沉。那种激情,慢慢地化为一种劲道,静水深流,大美无言。

 

我读过窦老师的不少书,知道她是如何从一个学校的打杂工人走到今天这个高度的。她的活法就是她的教法。朋友开东撰文《玫瑰,华丽绽放》,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绽放过程中,有多少苦与痛,血与泪。

我是知道的!

我觉得,中学老师也应该读读窦桂梅。你会有收获的!

2013/1/9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