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是青春语文的唱响者,在您心中,青春是个什么样的词儿?
“青春”这个词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青春”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状态,她和年龄无关,是对心灵衰老的断然拒绝。她有很多特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激情、灵动、敏锐、吸纳。按照这个标准,有很多年年轻轻的老者,也有更多垂垂暮年的青春。真正的青春,是灵魂没有白发,精神永远昂扬。
2.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您认为课前预习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一般不算太难的课文,我不是很赞成课前预习。即使要预习,也最好在课上。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学生时间紧,科科都要预习负担太重。二是语文学科的阅读特点决定了阅读最好是自然状态。我们培养的能力也最好是自然阅读的能力。一节课解决一篇课文,已经很奢侈,还要预习,不符合现实阅读的条件。三是现在预习的大环境很差,良莠不齐的参考资料太多,学生难免去看,一看就坏了,自己的头脑先成了别人思维的跑马场。这是语文教学的无奈和悲哀。
部分课文确实有难度,应该预习。预习的内容为:独立地默读和诵读,熟悉内容。提出一两个问题准备课堂上向老师“发难”。这就够了。
3.看您博客中的教学实例,多引导学生发出质疑,且“咬文嚼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咬文嚼字”是基于语文学科本位而言。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是工具。体悟语言和灵活应用语言都得从咬文嚼字中来。不“咬”不“嚼”,语言的味道就出不来,语文的魅力也出不来。用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咬文嚼字的活动,语文课堂就会氤氲着浓浓的语文味儿,这是语文最纯正的味道。
语言是工具,语言也是存在本身,我们从语言文字出发,最后要走向哪里,个人的理解很不一样。我以为,好的语文教学最后一定是性灵的启迪,情怀的培养,思想的升华。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质疑。质疑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能力。从“共鸣”走向“争鸣”,是一种完整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培养。
4.新课标注重了对实用文体的学习,您觉得在学习此类文体的文本时,应该着重抓住哪些方面呢?
我觉得这是新课标的亮点。我们的作文教学“假大虚空”的东西太多了,变味的抒情太多了,一直都没有能够落到地上。重视实用文体,是一种很好的纠偏。此类文体的新文本我还没有看见,但愿不是那种纯粹的味同嚼蜡的写作教程,而是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的点拨。总之,这类作文学习或者教学只要和生活接轨,马上就会活起来。你知道它们都是有用的,你就知道了他们的重要性。好的应用文朴素、扎实、准确。在现在浮躁的世风下,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希望孩子们高度重视。
5.您觉得与初一初二相比,初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那里?
有一个知识的系统化,能力的系统化的过程吧。需要把前两年多比较散乱的感觉进行梳理、整合、提升、应用。确实需要练习一定的题目,以充分了解考试的规则原则,摸索出一些应试的技巧。现在的考试嘛,还是有些规律的。但我还是不主张那种“题海”或者“伪题海”式的自我轰炸式训练。初三老师教了初三不会教书了;初三孩子对付了中考恨上了语文了。这些都是悲剧。所以,到了初三,能够继续坚持阅读和课外练笔的孩子是伟大的。越是这个时候,越能见保持灵性和激情的重要性。
6.作为小编,我们每天都阅读大量的学生作文。但与初一初二的学生作文相比,初三作文中“假、大、空”的比例明显提高。从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方面的能力来说,他们肯定更胜一筹。但在写作方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您能分析一下吗?
这当然是应试惹的祸。这里有教师的作孽,也有孩子和家长们的“自作孽”。当然,更多责任还是在教师身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很敬业,但“敬业”不等于“精业”,有时候我们越敬业,做的错事会越多。急功近利是造成这样的局面的根本原因。为了迎合中考改卷评卷的现状,作文教学卑躬屈膝以至于主动奴化取悦应试。于是,模版化作文大行其道,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作文受到追捧。这些做法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们写的应试作文更好看些,但它的负面作用也很大──其根本是销蚀灵性,以至于破坏了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甚至是对语文,对生活的兴趣。这有点儿像武侠里的邪派武功,威力大,但对自我的伤害也大。而且这种伤害可能是致命的不可挽回的。
7.请您送给青春期的孩子们几句话吧!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