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乱翻书

标签:
杂谈读书闲散 |
真的就开学了!很兴奋,也有点儿惶恐即将到来的紧张。
暑假像个闲散真人,不是在路上(天南地北地飞,很参加了些教研活动),就是在床上(闭门闲翻书,卧室都懒得出,床也懒得下)。这样的日子实在是惬意啊!
今天开始彻底打扫暑假的战场。不知不觉中,床上居然已经堆了几十本书,占据了半壁江山,很是热烈嚣张。我一本一本地让其归位,感觉它们似乎也赖床了,每一本都伸胳膊支腿儿,好不舍得撤离这黄金宝地。我收拾一本,就好歹安慰一本。儿子听见我一个人嘀嘀咕咕,好奇地跑进来看了几回,没有发现外人,呲牙咧嘴摇摇头就又跑开了。小家伙还不太懂得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妙处,我也懒得跟他说。
一个暑假,前前后后翻了不少书,有些还不错,值得记一记:
精读了两本理论书,对比着看:王荣生的《语文课程论基础》,潘新和的《表现与存在》。王荣生老师的书不好读,比较打脑袋,这次读,是第二遍了。还是得啃,像是啃硬骨头。王教授的文字不对我的路子,看它,也正是因为不对我的路子。潘新和教授的风格迥异,完全跟我合拍。洋洋百万言的理论书籍居然可以这么浪漫激情叛逆地表达,好不痛快!读这两本书,我圈点勾画不少,还做了点儿笔记。
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和《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也读了一遍。余老师的教学理念是最平民化的。但好学难精。我最欣赏他老人家的是他多角度研读教材的能力,已经炉火纯青了。踏踏实实教书,老老实实教书,扎扎实实教书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所以,余老师万岁!我备课太求巧求新,灵动有余,还应该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所以,余老师是一定要读的。
霍大侠的几本书经常都在翻:《论剑》、《为什么需要感恩》,百看不厌。十年前读《论剑──金庸武侠小说的武功世界》,惊讶了一番,现在读,更多感慨。如果我还要带领学生读金庸作品,一定还会把这本书当作班本教材。手上还有两本霍大侠赠与的旧藏书:《苏轼散文选集》和《张宗子小品》。我常常在小屋里放声朗读。书很旧了,但很珍贵。霍大侠善书法,书上面有他非常阳刚的蝇头小楷批注,展示着一个学者型才子型教师在阅读上下的非凡功力。那小楷漂亮得激起我一次次要练书法的冲动。可惜,我太驽钝,天生就没有什么书卷气,艺术领悟力也差,恐怕很难练成。
上次去济南讲学,得陶继新老师赠书,趁暑假全翻了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说长论短中美教育》、《教育先锋者档案》、《跨越中英两国的教育机构》……读得快,像美味的快餐。
因为好奇,翻了翻《王泽钊老师讲作文》、《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还是不错的。
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上下两册,很厚,图片多,视野很开阔。
王丽老师的《名家谈语文学习》,比较开眼界。
李炳亭的《我给传统课堂打零分》,标题很吓人,观点很前卫,但许多表达也很偏激。这家伙,像个可爱的愤青,捧着一颗心到处教训人。这样一个教育沉闷的时代,还是需要更多的李炳亭的。
《周国平论教育》。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欣赏周国平的,虽然有人不喜欢他。
孔庆东的《摸门不着──孔庆东谈教育》。这孔和尚,才高八斗,总张牙舞爪的,可惜这本书,有点儿老了,没有谈出点儿啥。
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很厚实。这几年黄老师更露峥嵘,在老一辈的语文人中,他是下了真功夫,且有真本事的一个。赞!
《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教──心理学家教你养育五类问题儿童》,斯坦利.格林斯潘著,他有一个观点:父母不是原因,但可以是解决方案。我很赞同。
《可以这样教作文──24位名师的小学作文教学经验》,朴实但实用。
《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小语比中语精彩,我常常回过头去向小学语文名师学习,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因为要讲《夏感》,把梁衡的厚厚一本《觅渡》又读了一遍。梁衡的散文相当大气,这次庐山见面,梁老师为人极平和,给了我许多鼓励!更喜欢他了!
看到儿子在读《青少年最重要的六个决定》,于是也翻了翻,觉得美国人肖恩.柯维确实了不起,他们写教育书籍,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确有不同。连书,都是讨论式的,而非灌输式的。
因为要搞学校语文学习课程规划的原因,居然看了好几本解读新课标方面的书,还细读了《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落后的现代人。
读了一部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他的通透总是击中我!
刘祥大哥的《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也读了。祥哥爆发了,一气儿出了好几本书,了不得。我写书评写得略长了些,居然被他做了序言。如此粗糙的文字啊,我惭愧!
人教社的会议赠送了倪评的画册《倪萍画日子》。天啊,居然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倪萍,好不简单的女子,干啥像啥,居然无师自通,文好画更好,奇人啊!我把这本厚厚的沉重的大书从庐山辗转背回北京,值得!
远方的兄弟看我读王荣生读得辛苦,不忍心,于是心疼我,寄来钱海燕作品“小女贼系列”六册供我消遣,说是不动脑筋,只管笑。我便有一整天就都歪在床上看这些画和文,也笑也叹气。钱海燕这丫头自称“专职闲人”,其实我看得出她画得颇苦,颇勤奋。这世界上,哪有什么专职的“闲人”啊。给别人的笑,都是用自己的苦换来的。
倪萍和钱海燕画画都非科班,居然就可以画得这么好。上帝造人,真是神奇。她们之胜,都不在技法上,而在对生活的奇特感悟上。这多少让我也有点儿自得了:我的课,也能抓人。原因,也在于对生活的感悟上。朋友们说,我的课中有柴米油盐的味道,有底层百姓生活的气息,这是很多人没有的东西。真谢谢,我是穷人家的苦女儿出身。
还有小孔编辑送来的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我读完,一片惘然。我怎么都不明白,这个瞎子周云蓬,怎么就比我们明眼人看世界还看得真切,还活得带劲儿呢。去年,有一次在地铁上听静雅思听,突然就听到一篇好文字《我的爸爸》。于是周云蓬这三个字就烙在了我心里。他的这篇《我的爸爸》,我反反复复地听,反反复复地流泪。后来,作为《背影》的助读文章用到了课堂上。还成为了我的未来班“听书课”的第一篇推荐文章。生命简直太神奇了,周云蓬更是传奇中的传奇。他的文字,很克制,甚至还有点儿散淡,但其中有对生命的重击,让你豁然释然。在他面前,我这个健全人除了自卑还是自卑。
又读了读汉默顿的《思想的盛宴》。太厚了,让小女子读着像搬砖头。
蒋勋的书是安眠药,还是天天读《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唐诗》也好读,他从来不引用,用最朴实的文字阐述别样的观点,很迷人。
……
除了乱翻闲书,还抽空把几十本平时总是没有时间看完的语文专业杂志又翻了一遍,有《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等等。这些年看杂志的劲头比前几年小了些。这次收集起来的好文章似乎也比前几年要少。不知道是我的胃口高了还是自己懒惰了。
整个暑假几乎没有开电视。连奥运会也觉得太喧嚣。床上一堆书,地板上也一堆书。家很乱,心里头却齐整。只有这样闲散着读书的日子才感觉是真正放假的日子,不,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开学了,我想,最成功的教学是不是这样的:每一个日子都让学生感觉是“闲散着读书的日子”呢?
要说这学期有什么追求,那就是了。
(2012/8/28)
这就是北大中文系办公楼的大门。很古朴,甚至很陈旧,让每一个第一次来“朝圣”的人惊讶。我很喜欢……我觉得,北大中文系应该是这样的……旁边是好朋友《创新作文》杂志的何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