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王君聊课(31)当教材有缺陷时……

(2011-09-15 21:04:59)
标签:

杂谈

我不反对超越教材。从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言,教材是最终要超越的。但在常规教学中,对于大部分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课文依旧是最便捷好用的抓手。所以,立足于课文,用好课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没有十全十美的课文。有的课文甚至难免有明显的缺陷。怎么办?

我的观点是:可能有不好的“选文”,但没有不好的“课文”。因为课文仅仅是老师的“工具”而已。只要教师有慧眼有慧心,“问题课文”往往更具学习的价值。

   因为,“错误”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用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佳径。现举例说明。

 

第一,      “用错”:助力于学生的诵读

 

案例:《老山界》教学片段

 

[投影展示]

      满天都是星光,

      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

      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

      跟星光接起来,

      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师指导男生女生配合反复朗读)

 

师:如果改一个标点符号,我们会读得更好,作者的情怀也会表达得更鲜明。

生:把最后的句号变为感叹号。

师:有道理。来,再读,读出感叹号的感叹之情来。

(生再读,更多雄伟绚烂和赞叹都读出来了。)

 

 

第二,“用错”:激发学生的语言敏感

 

案例:《松树金龟子》教学片段

 

师:好了,现在我们进入课文挑战学习——

 

[投影展示]

 

 

中阶挑战

 

  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我抓住机会跟踪它们,观察它们。雄虫满怀激情地展开触角末端的折扇,悄悄地反复向停有雌虫的树枝飞去,它们的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飞飞停停,左右盘旋。

 

 

师:昨晚啊,法布尔托梦给王老师(众笑),他老人家生气了。法布尔不满意中国人对他作品的翻译呢。他说,连标点符号都有问题。大家看看大屏幕上的这两段文字,都有标点符号用得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来改正。

 

(生思考)

 

生:第一句的“仪表堂堂”之后应该打句号。因为它是一个总起句。

师:真敏锐!除了句号,还可以用什么标点符号?

生:也可以用冒号,表示解释说明。

师:活学活用,好!

生:第二句的“飞去“的后边也应该用句号。这个句子在这个地方已经完整结束了!

师:为大家喝彩!低阶挑战没有难倒大家。其实这些问题都是一目了然的问题,为啥编者就没有注意到呢?大家看,几乎每一篇课文我们都有质疑性阅读的内容,认真学习课文,但不迷信课文的态度非常珍贵。继续——

 

 

 

 

第三,  “用错”:训练掌控全篇的能力

 

 

案例:《国宝》大熊猫教学片段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的学习已经是高级挑战的境界了。质疑精神是最高贵的学习精神。接下来的挑战也和质疑有关。

 

【投影展示】

 

闯 关:课文体检

 

 

请重点体检第六段,它在文中的位置是最佳位置吗?

 

(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我认为第六段讲的是熊猫外形的问题,而第四段讲的也是外形的问题,完全可以把这两段合并。

生:我的意见也是这样。第四段第一句是一个总起句,说大熊猫人见人爱。然后把六自然段移过来,写它的长相人见人爱,接着写它的姿态人见人爱。这样更紧凑也更严谨。

师:看来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好!老师也替作者感谢大家了。看来,其实课文的问题也很多,我们要敬课文但完全不必畏课文。挑战课文挑战作者很有意思不是?奖励大家积极思考的态度,来,最后我们来点儿课后休闲——

 

 

 

第四,“用错”,突破课文难点

 

案例:《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教学片段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

 

 

 

第五,“用错”:检验学生的人文情怀

 

案例:《松鼠》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进入高阶挑战学习阶段。

 

[投影展示]

 

·      有人批判说文章最末段大煞风景,你以为如何呢?

 

生:全文表现的都是对松鼠的喜欢,可是这一段却写松鼠对人类的作用,充满了血腥味儿,和全文的温暖温馨的气氛的很不谐调。

师:可以怎么调整呢?

生:可以删掉这部分。保留选文的完整性。

师:同意。

 

 

 

“用错”既可以是“点”上的,用“一错”而助学,像上面的案例。也可以是“面”上的。更为深度地开发课文之“错”,以“错”为切入点调动全篇教学。比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时,以评图改图为抓手,搅动了全篇的教学。

 

[案例片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诵品味全诗,然后仔细观察课文中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这副插图是否最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自读、讨论)

生: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太动了,人得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还从来没有人争论过呢!

对: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沧桑之感。

生: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果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很高很快乐,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表现出来。

生: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生: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很花一些笔墨去写很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

生: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上去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下去之后爱好绘画的同学还可以把我们想法画出来,然后和课文插图比一比。好,现在我们开始为小诗设计朗读。

 

 

又比如对纪伯伦《浪之歌》的教学也用的是“整体用错”的一种方式。我这样分析教材:

 

最新的人教版语文教材(20079月第2版)把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纪伯伦《浪之歌》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改为了“可是,我在恋爱呀!而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

窃以为改得不恰当。

先看《浪之歌》的英文原文。这两句是这样的:

But I am a lover, and the truth of love Is strong.

我请教了专业的英文教师,旧版教材和新版教材都属于意译,但无论是从句式和词义上来看,“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都比“可是,我在恋爱呀!而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更贴近原文。特别是“the truth of love Is strong”是个标准的表肯定的判断句,“strong”的本意是“强壮”,可以引申理解为“坚定、信念”等意,结合全文的象征意义(见笔者下文的分析),最后译为“清醒”完全是有道理的。而把这个句子翻译为“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完全属于无中生有地衍生。也许译者是为了强行和前文中的“彻夜不眠”相呼应,但是,综观全文全段来看,这样的呼应反而因为句意的游离而弄巧成拙。

 

    我抓住这个“疑点错点”,引导学生深入比较,确定哪种译法最准确,切入别出心裁,学生自然学得主动。

 

“用错”是一种胸怀和气度。审慎地对待课文,辩证地引导探究,灵动地设计环节。努力化“险”为“夷”,变“废”为“宝”。培养挑战权威的质疑态度,涵养独立自由但又宽容平和的公民情怀,都在“用错”之中。

2011/9/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