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教书(6):教育怎能容忍“真情”的缺失?──两起“教育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1-09-18 13:06:10)
标签:
杂谈 |
教育怎能容忍“真情”的缺失?
近期,邂逅了两次“教育事件”,有些感慨。
一次是我们学校的教师节庆典。一次是人民大礼堂的《杏坛花语》──大型交响组歌.感悟《论语》。
前次博文谈到中国开学典礼的雷同无聊,有朋友好心相劝,大意是“典礼者,仪式也,中外皆如此,不用太苛刻”。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有些“仪式”是必须的,比如升旗仪式、接待外国元首仪式等等,代表的是国体国威一类的(其实,就是这类仪式千百年来也变化很大,看来也并不是万古一致的),其他所谓“典礼”,特别是存在于“活”的教育中的各种典礼,其本身就是教育教学内容,甚至可算作是课程内容,如果“千篇一律”,“面目肃严”,其负面作用就大了。
今年9月10日教师节。课间操的时候,学校依旧有一个小型的“庆典”。本来我不抱太大的希望。这一类的仪式,也至多不过是学生代表发发言献献花罢了,实在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在我看来,多发点钱是不敢奢望的,如果能够真正给老师们放半天假(真放假,而不是去开会听报告啊),让老师们暂时放下手头永远也做不完的繁重工作,轻松轻松自由自由,那也算真过一次“节”。学生们的“歌功颂德”表决心式的发言早已经耳朵听出了老茧,激不起心中任何的感动了。
可是仪式举行到最后,我给这次“庆典”打了满分。
各班代表都发言完毕,陈词滥调总算要完了。正要松口气,却见初二、五班的几个孩子走上主席台。他们是代表五班来对他们“正躺在病床上的前任班主任”遥致问候的。这个班级颇多坎坷。才一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出了一些问题,承受了一些质疑。他们才刚刚工作一年的年轻的班主任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前倒下了,做了大手术,现在还在修养期。这学期,学校在这个班身上下了大功夫。集中了学校较有经验的师资。校长和副年级组长亲自担任这个班级的正副班主任。看来学校是下了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班的面貌。我,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
孩子们凝重地上台。拨通电话连线旧班主任,问候,表达想念,致歉,表达决心。他们诵读了一首诗给老师。五个孩子,一人一句。诗很朴素,孩子们也并没有很高的朗读水平。但是,他们用全部的情感去诵读,真挚热烈,感天动地。
刘:从开学到今天。
宋:从懵懂到成熟。
王:从无知到求知。
沈:从禁锢到解放。
张:我们虽然刚刚一起踏过一年的春夏秋冬。
米:我们虽然刚刚一起写过一年的题山题海。
高:从何记起您那一句句幽默的玩笑。
苏:从何记起那如同勾月的微笑。
宋:不记得哪一天,您那略似臃肿而又矮小的体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王:不记得哪一天,您那充满苍白而却包含微笑的脸消失在走廊间。
沈:不记得哪一天,您第一次的雷霆一吼,和颤抖的双手。
张:不记得哪一天,您第一次的沉默不语,和发红的双眼。
米:还记得那一天吗?您唱的那首《依萍》,虽然跑调,却有多少寄托
高:还记得那一天吗?您只用不到五笔画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苏:我们依然记得每一天,我们的淘气和不恭给您带来的压力。
宋:我们课堂上的纪律,让任课老师头疼,您却说让我们保持我们的气氛,但是不要太过就好。
王:我们的成绩,不能拿出手,您却说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态度。
沈:我们每个人太有个性,让您每天每夜都在思考如何让我们改变做事方法以后不吃亏。
张:我们知道,您一干就是12点。
米:我们知道,您的啤酒肚里不是脂肪。
高:我们知道,苍白的脸没有用过洗面奶。
苏:我们知道,我们都知道您为了我们所作的一切。
合:您和我们一起面对一切质疑和批评,您和我们一起面对前方将要倒下的城墙。
宋:我们却不能帮您承担什么。
王:但您却承担着一切。
沈:今天是教师节,我们却不能亲手送出鲜花。
张:我们看不到您细心准备的每一个课程。
米:我们看不到那颇有内涵的非诚勿扰。
高:我们听不到您的批评。
苏:我们多想听到您再讲讲课文那隐申的寓意。
合:我们多想听到您那半沙哑的声音,对着高伟说:“高伟,坐下!”
宋:您知道吗?我们认真的完成作业,几乎没有不交的。
王:您知道吗?我们上课认真听讲,几乎没有捣乱的。
沈:您知道吗?我们随时合上电脑。
张:您知道吗?我们不在学校玩游戏。
米:您知道吗?五班现在很团结。
高:您知道吗?五班如今很努力。
苏:您知道吗?五班在向着年级第一努力,五班站在只属于我们的舞台,挥动双翼,练习着向天空飞翔。
刘: 如今,现在,教师节的前一天,全体五班同学,西山全校师生向您送去祝福,我们多么希望在西山的跑道上能看到您和众多女老师在一起走向食堂,能听到那几句标志性的讽刺语言。您,教会我们的不光是知识,也不光是做人,而是一种精神,坚持自己,保持真实的精神。全体五班同学,送上对吕老师的祝福,祝吕老师教师节快乐,全体老师送上祝福,祝吕老师教师节快乐,祝吕老师早日康复!
孩子们声竭力嘶哭喊着的朗诵感动了全校师生。整个校园,泪水顿作倾盆雨。
接下来正好又是语文课。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便把时间给了他们。听他们继续倾诉、反思、立志……那节课,也一直被泪水浸泡着。孩子们哭着说了很多,我也说了很多,主要是启发他们要把泪水变为反思和力量。原定的讲课计划没有完成,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最好的语文课呢?
这次教师节庆典是二十年来,我最感动和觉得最有意义的“庆典”。其成功,便在一个“真”字。
真实的内容。庆典没有被“假大空”式的“热情洋溢”的发言充塞。这个内容不是抽象的,仅仅是教科书上“德育式尊师”,而是一个真正的班级,一群真实的孩子,一个真实的老师,一段真实的经历,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庆典”被赋予了真实的生活内容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仪式,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感动人的东西,一定首先是具有生活本位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方在庆典上大胆穿插这样的鲜活的生活事件,其本质是让教育和生活接轨,脱离空洞说教,这是教育的务实和回归。
真实的情怀。教师节,并非只能向优秀教师致意,向名星教师问候,教师节,更应该让寂寞的教师不寂寞,向挫折中的教师输送力量,向失败的教师传递鼓励。教师节必须用心关注最最基层最最弱势的教师群体才可能有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校放的这次举措,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的情怀。在教育之路上,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名家专家的,但是,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追求有目标,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应该成为校领导和教育管理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是最人性教育的起点。
真实的参与对象。成为了庆典主角的这个班级暂时还不优秀,他们的班主任也还很年轻很平凡,这群孩子更非校园明星。他们是校园草根甚至是校园尘埃的代表。但恰恰这是最动人的。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平民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精英,也应该是优秀的普通公民。努力让所有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努力让所有孩子的情感都有倾泻表达的舞台,这是最深刻的尊重和最有价值的培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个“教”和“学”都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灌输能够完成的。生活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和最好的语文课本。悲悯、慈爱、宽容、坚韧、感恩、立志……这些普世道德,需扎根在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中才会发芽生根。任何“典礼”,如果缺少草根情怀,衍变为了敷衍上级,愚弄底层的形式化东西,不管他的理由多么正大光明,也还是不会受到欢迎和被民众真正的接纳的。
中国的老百姓逆来顺受惯了。但是,他们还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这样的“典礼”:人在心不在。不参与,不发言,不动情。主动让自己成为摆设和旁观者。这就是草根式的反抗和惩罚。
对学校的这次动心动情见心见性的“教师节庆典”,我大声叫好!我们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等着与世道人心等高贵之物见面。这次庆典,很高贵!
相反,也是因为教师节,我“邂逅”了第二次教育事件。
学校发下票来,说是庆祝教师节,一个年级就几张。我有幸被“眷顾”。演出似乎很高贵。在人民大礼堂举行。题目很浪漫──《杏坛花雨》,介绍很炫目:大型交响组歌:感悟《论语》。一看阵容也很强大:韩红、凯丽、杨洪基等,还有战友合唱团,七色光艺术团……就凭在天安门人民大礼堂举行,我就决定要去看这场演出。我还没有进过大礼堂呢!
大礼堂的感觉确实很好。但是,节目一开始,就感觉不对味儿。舞台不可谓不豪华,场面不可谓不宏大,演员不可谓不优秀……但是,不久,同来的政治老师首先就睡着了,接着另一位老师跟我一样坐立不安,然后渐有退场观众。最后我们实在熬不下去了,看了一半,逃一般逃出了人民大礼堂。
我们有受骗的感觉。这样的演出,应该让官员们去看。
《论语》就这样被糟蹋了。
歌词中,全是赤裸裸的政治说教。没有形象,缺乏真情。部分歌词文化底蕴之低,表达之直白俗气让人忍无可忍。没有美感,没有情怀。加之普通教师哪有“贪污受贿”的可能,那些遮羞布也不要的政治劝勉,干嘛要唱给我们听。难道是要教育好我之后让我们去教育未来的政府官员们廉洁奉公吗?
这么重要的责任,小老师们哪里担当得起?
还不如直接吟唱《论语》得了,原滋原味,也比曲解和低俗地“被白化”有点儿意义。
这一次大礼堂之行让我浑身不舒服。老师们调侃: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这次“大礼堂的思想教育”完全失败!还想靠高调空话来“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他们太低估中国老百姓的审美能力了!
如果非要有人说这也算“典礼”的话,我希望把“典礼”这个词从词典中删除。
没有“情”,谈何“典”?无情之“典”,不要也罢!在“人民大礼堂”演出的不是感动“人民”的东西,再“大”也是狐假虎威而已。
(201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