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风的米芾《珊瑚帖》(1)
马世川
好久没有写博客了,一是身体不好,二是没有太多的心思,我写了那么多,理解的总是聊聊,这与文章的质量极不匹配,伤害了我的中国心,哪像电视的国宝档案那么拉风。拉风这个词汇是我刚刚学会的,为了巩固这一了不起的成果,特地写一篇拉风的文章,名曰:拉风的米芾《珊瑚帖》。
国宝档案中的
cctv采访了故宫,记忆中的管理员蹑手蹑脚的捧出国宝,聚光灯之下,任志宏先生那拉风的男中音不厌其烦的诉说着《珊瑚帖》是如何如何的神乎其神。但是,当中的任何一句评价都与书法本身的技术性无关,太多的形容词,太多的赞誉只是来源于个体的精神感受,当然更与珊瑚贴的真实性毫无关系了。倒是听到过与珊瑚贴一则相关的故事,张伯驹先生捐赠,居然还涉及图财害命的话题,这些故事只能与1958年那个不幸而愚蠢的时代有勾连,于《珊瑚帖》的识别毫无帮助。巴掌大小的一块字帖,戏说起来也不费劲。
图片来源:故宫馆藏,宋代米芾《珊瑚帖》
这张图片是可以放大的,查看原图就可以一目了然,实际上,只有大图才可以将运笔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也就是真真切切体会出笔划的路线图,当然,也希望读者试着用手指比划一下。
“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书,珊瑚一枝。”这是珊瑚贴的主要内容。故宫说,收到张僧繇的天王图,上面有薛稷的题,是阎二的物件,乐老元直处取得,有收到谢景温的《问礼图》,也是六朝之物,另外还有珊瑚一枝。这是故宫书画研究权威人士给出的权威答案,实际上,国家图书馆的解读亦与此翻译有出入,"乐老"并非字“元直”。我当然倾向“国图”的说法,应该是,乐老处以原来的价格取得或买入,“元直”同“原值”而已,这样的解释讲得通。这些细枝末节不重要,对于米芾字帖来说,多年以后,在字体上的歧义一点都不奇怪。主体部分,加上“金坐”二字,一共38个字,为了节约篇幅,我就把故宫当家馆藏中特别“拉风”的整出来,以飨读者。
张字失稳,向右倾倒,弓字一横连接勉强,右侧长字,尚缺一笔,严格意义,于行书来说,这是一个错字,更不幸的是,拿起笔来,将如何气脉连贯的写下来?停顿几何?坎坎坷坷,勉强为之,该当如何?
僧字同样,左侧立人,身体单薄,如何拽住倾斜的“曾'?更何况“曾”字书写,上为“田”一样的表达,下为“日”,这是历代表达的惯例,贴中所示,前所未有,无论魏晋,隋唐乃至于宋,因此,僧字也写错了。
繇字复杂,很难为人,对于书法大家,正是举重若轻之时,左右结构,左端交代不清,右端更交代不了,系字书写缺少一个“转折”,大概是因为笔画稍繁,布置不下了。按照它的书写痕迹,一个繇字,不知要费多大的精力才能堆砌成,而古人书法,其实很讲究,但首要的问题就是将笔画交代清楚,行书有行书的法则,丢了这个法,就不称其为书法啊。
开篇三字,张僧繇,站在行书意义上讲,个个都是错字,退一步讲,即使不算错字,其中的两个竟然站立不稳。
天王简单,谁都会写,“上有”之“上"不成体统,歪斜俯仰,将唯一可以圈点的重心尚且竖直的连线在此变成折线,可惜了。
“ 阎”字的表达也系错误,无论何种书体,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至于“物”的表达,实属胡来,拖泥带水,不干不净,囫囵吞枣,大错特错,游丝翻飞,从何而出?
“
元”的写法更是雾水,不知何时左侧上角凭空横生一个“错号”,其中一抹游丝与书写毫无关系,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
礼”和'图"两个字,不想再分析了,行书“礼”字,缺一竖笔,错误尚小,可以原谅,至于下端笔画僵死,要想圆转,早已不是本帖所能奢望的了,“图”字书写早已超越了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公然挑衅人的忍耐极限的问题,看样子,米芾忍了,张伯驹先生忍了,故宫也忍了,全国人民忍了,我算个什么?
表达不清,错字,含糊,远远超过一半,至于字架结构,重心,稳定,路线轨迹,肥瘦,意趣,协调那就扯得太远太远了,就是这些缺点竟然在今天获得了超乎寻常的“拉风”解释,便觉好笑,竟也隐隐的生出一丝的凉意。
米芾性格有异于常人之处,因此其书法亦有与常规悖谬的地方,但是必须记住,即使再有个性,这样的大家,决然不会乱掉方寸,行书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表达的很清晰,这是必须。
,
还是给出一个真实的《珊瑚帖》的局部吧,用以实现对以上评价的比较,比对以后,以便检验我对故宫《珊瑚帖》评价的质量,当然也希望获得有识之士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老了,糊涂了,已经无所谓了,可有一件事叫我牵肠挂肚,不能再祸害孩子们了。
图片来源:民间调查《珊瑚帖》局部
就写到这里吧,下一节写一下关于《珊瑚帖》的传承关系和自然老化特征,以便更进一步论证米芾《珊瑚帖》到底是国宝呢还是棵毒草呢?有意思吧。说不定有一天那款著名的“国宝档案”会变成“国草档案”呢。真说不定,万事皆有可能。当我完成这篇小文的时候,免不了还是滋生出些许的担忧来,写文章原本是很轻松的事情,可在中国并不轻松。写有关于文艺方面的文字,原本是中性的,无关乎政治,可在中国,政治却常常关心你,即使你的文字只针对“物”而不针对所有者的时候,那也是很冒风险的事情,前车之鉴,说不定那一天你就秘密的消失了,一切皆有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