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百度看到一段关于《太平轮》失败的评价,很难听,很尖锐,但是,话糙,理不糙~~

(2014-12-06 11:54:44)
标签:

杂谈

BY:liwanqi1988

一堆人说什么小成本影片爆了,所以大片没人投资,所以中国电影市场畸形了之类云云。
不懂瞎比比的人一大堆。就因为你们支持的导演的所谓大片扑街了,所以中国大片也扑街了这种狗屁不通的理由看了真是烦心。
一年到头这么多影片,不分中外,总的来说都是28原则,20%的影片赚了80%的票房,而在20%的影片里,有80%是大片。可见,中国观众是喜欢大片而且也愿意为大片掏钱的。可是为什么到了一些人口中,所谓的中国式大片就扑街了呢?
因为他们善于用一两部大众有印象的高票房小成本影片,来替代所有的小成本影片,用一两部扑街的所谓大片,来替代真正的大投资影片。
说到底还是不能接受自己支持的人失败,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眼光有问题,选择有问题。
目前来说,中国的电影市场还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走的。但是很明显,目前电影圈的人还跟不上影院那头的观众的步伐,这就导致了,没技术、没高度成熟制作团队、没有畅通投资渠道和保险的电影圈,制作不出符合中国人观影口味的大片,而只能靠原始积累从小投资、中投资影片开始做起,积累到一定程度再拍大片。这种过程,是再正常不过了,摸索中有失败,可是也不见投资人有对大片退缩的热情,人家很清楚,最终真正赚钱的影片都是在大部分大片中产生的,所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片立项开拍。
吴宇森之流说白了,就是不尊重中国内地市场被淘汰的历史边缘人而已,他从来就没有跟内地电影市场一起成长,同呼吸共命运,一个败走美国好莱坞的香港导演,只因为一时的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赤壁),可是终究他的探索是少的,起码远远少于同是香港导演的徐克等,有一些香港导演为了适应内地市场,摸爬滚打了多久才把对脉,才能立足这个残酷的电影圈。而吴宇森,只是内地观众在香港电影市场繁荣的时候被动的接受过他的影片,但是他却没有一部是真正为内地制作的。去了好莱坞更不用说,而从好莱坞回来内地后,也就创作一部赤壁,赤壁的成功可以说是侥幸,可是时间是无情的,它培养了内地观众挑剔的口味,还有对电影特殊的需求。别无其他,要么你电影里特效技术过硬,要么你的电影情怀足够打动人心,怎么看吴宇森都做不到这两点。特效技术比比不过好莱坞,情怀也没有,他对旧中国时代的国民党骨子里的缅怀注定了他与内地主流历史的发展的背离,所以影片票房失利自然不用说。很多人以为是因为分成了上下部,我告诉你,就是只有一部,票房也是这个样子,因为内地观众根本不会为了一群旧中国的LOSER群体花费时间金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