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航站楼大门,见一小伙匆匆从兜里掏出香烟,挚在手上,苦于没有火柴或打火机,左顾右盼,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终于遇上了一个嘴里喷着烟雾的,他赶紧凑上去说,麻烦一下借个火,显得彬彬有礼。我听到‘借火’这两个字,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小时候借火的往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对根据地实行封锁。城里生产的日用百货,全部断了来源,就连一盒洋火(火柴)也买不到。可这火是一天也离不开的。无奈之下,老百姓又把多少辈子前,老祖宗的绝活搬出来啦,用火镰打火,或是左邻右舍‘借火’。
用火镰打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这通常都是老爷们的事。要备好三样东西,火镰、火石、火纸。火镰一般铁匠都会作,长约七八厘米,宽二三厘米,厚二三毫米。火石要用石英石,并具备锋利的茬口。火纸用的都是黄表纸,卷成指头粗,最要紧的是纸卷头上要有一搓灰,用过后小心放到竹筒里把灰保存好。打火时,把火石火纸放在右手虎口里,火石在前,火纸在后。左手持火镰由后向前快速、且带有创击性的滑动,火石就能冒出几个火星,一旦有火星落在火纸的灰上,立马拿起火纸,用口轻轻吹那火星,火星则越吹越旺,直到冒出明火,用来点灯、做饭吸烟等等。冬天用火的时候多,一般家里断不了火。做饭时灶膛里的余火 特别是烧树枝、豆秸、花生皮之类,其余火大半天也不会灭。
夏天则不然,一是用火少,二是雨水多,柴草返潮,火种就不好保存。还有,不管春夏秋冬,说不定什么时候,火纸头上的那点灰芒掉了,再好的火镰,往往也打不着火。一旦断了火,就得到邻居家借火。方式是端一个泥盆子,从灶膛里掏些还闪着火光的热灰,回家后来个死灰复燃。二是拿打火用的火纸、火绳(用沤过的地瓜蔓搓成的)把火种取来。
看看现在,煤气灶上有电子打火,吸烟有打火机,点灯(开灯)有开关,火柴可有可无。年轻人,你能想象到七十年前,‘借火’的那些人,当时是多么珍惜火柴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