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老乡凑在一起,免不了说些家乡的事,这一次就撤到了草鞋上。家乡的草鞋也分好几种,按形状分,有底有帮、像园口布鞋那样的叫草鞋,没有帮、只有畔、就像电影里红军穿的那样的,叫草鞋垫子。草鞋又按制作的原料不同,分出三种。一种是用稻草编的,这是最有代表性的草鞋;用蒲草编的就叫蒲鞋,一般都把蒲鞋緔在木质较轻的,用梧桐或柳树做的木板上;还有一种是用芦苇英子编的,这叫‘毛窝子’,看起来个头大、毛绒绒的。蒲鞋和‘毛窝子’是冬天穿的。那时庄家人日子过得艰难,一般穿不起棉鞋,就靠蒲鞋和毛窝子过冬。如果再弄些芦苇英子垫在里面,软绵绵、热乎乎,小孩子穿着挺美。以上说的这些鞋,都是专人编织,集市上销售。五十年代初,买一双就在一毛钱左右,相当一斤小麦的价格多一点,不到一斤花生米的价钱。农村里盖房子,左邻右舍帮工的,喜主都要送给一双草鞋。自己买来穿的有,但不多。
草鞋垫子不需花钱买,成年男子一般都会作,这叫打草鞋。把稻草用水泡透,再用棍子把稻草捶到发软,无需设备,只需一只大拇趾。把腿伸直,生一个扣套在拇趾上,月亮底下,边聊天边打,一晚上可打好几双。这种草鞋垫子,穿起来舒服,干活给力。特别是推小车爬坡时,脚底下有抓手,不打滑。推脚(长、短途运输)的人,很喜欢。出发时都准备几双,挂在小车把上,随时可扔掉旧的换新的。四八年淮海战役,出夫支前的民工,大都穿草鞋垫子。出发时备上几双,边走边扔,鲁南一带不缺稻草,自己动手,随时可以补充新的。
七十年代,塑料凉鞋到了农村,尽管它有易出脚汗,烧脚的毛病,但它漂亮、时髦,价格不高,很快普及到男女老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脱贫了、富了,蒲鞋、‘毛窝子’、草鞋垫子彻底不见了。幸好,给帮工的送双草鞋的民徐,在家乡还保留着。家乡的草鞋,随时也有消亡危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