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山。武夷山茶文化则融入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的“中庸”,以释超为代表的释家的“空灵”,以白玉蟾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正是:“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饮茶得道品味人生
武夷岩茶“蕴和寓静”的秉性,既是武夷茶道的精髓所在,也是儒家主张“中庸治
国”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意境。朱熹的的许多治国主张和高深学问,都是在品饮武夷茶的宁静温和气氛中用心感悟出来的。武夷茶追寻的是一种心灵的意境,感悟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品饮武夷茶就是品味人生,感悟世界万象,透过一杯小小的杯中之茶,可以穷尽世间许多精微的奥妙,可以顿悟人生许多处世的玄机。这正是“人品即茶品,品茶即品人”
[7]
“饮茶得道”朱子认为通过品饮武夷山茶,可以体会中庸,从而砥砺品格,努力攀登中庸之道,而做仁人君子。现在这个“道”也包括了茶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对大千世界中的存亡、爱憎、善恶、美丑的品评和扬弃。饮茶就要学会冲淡,当我们在杯盏相敬中喝人生一杯茶,每个人都会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份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心。
饮茶论道天人合一
在茶道的核心思想中,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茶我两忘的境界,以及情景交融,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精神。品茶之人在品茶时追求寄情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清人郑清之有诗曰:“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他们把饮茶习习生风、胜若登仙、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描述得出神入化、绘声绘色。这也正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在饮茶中得道成仙精神追求的典型表现。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山一直以来都是道人、羽士的“茶洞”。他们视武夷茶为甘露,一生餐服岩茶,直到羽化得道。“千古蓬头赤脚,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朝廷赐封“紫清真人”的白玉蟾如是说[9]。他在武夷山修习内丹十三年,极喜饮茶,深得茶道真谛。他写的《水调歌头·咏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词中记述了武夷山的制茶,把道人品茶时怡然自得、茶乐人生、以茶驱睡魔、欲得道升天的心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茶以道显,道以茶寓,显得益彰,共臻繁荣。
茶禅一味悟“吃茶去”
赵朴初《禅茶》诗曰:“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武夷山天心禅寺茶堂的石阶旁有赵朴初大师书写的的碑刻云:“万语与千言,不如吃茶去。”“吃茶去”典出《广群芳谱·茶》引《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有一僧来赵州,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院主应诺。师曰:‘吃茶去。’”[7]从谂禅师认为茶禅一味,禅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禅不用学,吃茶即学禅。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因为茶能清心,在那“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氛围中,易于证得茶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
驰名中外的武夷岩茶是历代武夷山人,也是历代武夷山中的道士、僧人的劳动结晶。武夷岩茶名丛之首“大红袍”,历史上就是由天心寺僧人培育和管理的。《崇安县新志》录载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1804)撰记:“现时天心岩九龙窠所产大红袍仅两株,每岁可得八九两。”明末清初,武夷山中天心永乐禅寺茶僧释超全等人创造和总结了武夷岩茶的乌龙茶制法,他作的一首《武夷茶歌》以质朴的语言、清逸的风韵,娓娓地道出武夷茶的起源。
武夷山茶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茶使者的传播,必将焕发出更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郑秀清.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载[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0,(2):53~55.
[2]刘勤晋.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崇安县新志.民国
[5]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陈文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8~90
[7]朱平安.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8]杨荣郎.话说武夷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武夷茶文化的精神境界. http://www.greatwuyi.com
特别提示
(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有素材请联系邮箱:info@fjtea.cn)
https://wx1/large/793a09e1gy1fj5admx942j20j50hsdgw.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