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剪纸·黎侯虎

千百年来,她们用面,用纸,用布,或质朴或隽秀,或简练或繁复,在深厚而辽远的黄土地上,装扮出了浓郁的民间生活之美。
面的千姿百态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供奉灶神的叫饭山。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家家户户女人们忙碌起来,蒸出有花样的各式白面镘头。作为一个晋南人,我对揭开笼盖后,弥漫蒸气下造型不一的面塑记忆犹新。
山西面塑大致可分两类,配合岁时节令祭祀上供的叫花馍,伴随诞生、婚嫁、寿筵、丧葬等人生礼仪及上梁、乔迁之喜馈赠收受的叫礼馍。在盛产小麦的晋南地区,秦汉以来人们就掌握了蒸馍技术,并随时光前进而创造出了种种造型艺术。从南到北,号称面食之乡的山西随处可见面塑之美。
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在手中,在菜刀剪刀梳子锥子下,柔软劲道的面团,仿佛有了生命。所塑走兽头部夸张、四肢灵动,飞禽翅膀突出、尾巴分开,瓜果、蔬菜、花卉等等植物各取其形,吉祥图案不一而足,还有人物也是神态可掬。以黑豆为眼睛,可用品红等色点染。面塑大的六七十厘米,小的仅几厘米,重的十几公斤,轻的不盈两。巧手之下,还有什么不能做出?
有的讲究染色,富丽堂皇;有的不事着彩,素朴淡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不同,面塑造型上也大有差异。比如清明节时,晋南霍州是“蛇盘盘”,有单头蛇、双头蛇,祭祖时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晋北忻州则是“面人头”,捏成男孩女孩大头,甚是可爱,有的还捏制“寒燕儿”,插在即将发青的酸枣枝上,一只一只敛翅伫立,似在呼唤春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也要蒸“面人”。习俗始于元末,民间有“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之说。而在我的老家翼城,八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在院中烧起炉灶,支起大而扁平的鏊,里面铺一层拇指大小的河卵石,打一种凹凸不平的饼子,熟后外焦里嫩,有兔子、鱼等等造型。
闻喜花馍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当地举办了首届花馍文化节,六大系列两千多种花馍一时呈现,令人目不暇接。
绽放的纸之花
人物、动物、花鸟鱼虫、抽象图案……各种红艳剪纸,将山西广大农村窑洞、瓦房的窗户,装饰得喜气洋洋。这些一般贴于大年三十的窗花,日日夜夜,陪伴主人春夏秋冬,渐渐褪色,边缘卷起。
更美更壮观的剪纸,当属正月十五花灯上的了。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张贴其上的剪纸与之相得益彰。灯在缓缓转动,那些出于众人之手的剪纸,在中心灯火的照映下,也仿佛有了生命。十二生肖,十二年一轮回。元宵节,主要看灯,看灯除了看造型,还看灯笼上的花。千百年来,这些花灯给人们带来多少享受。
剪刀、刻刀,在山西女人灵巧的手指上,运转自如。纸屑掉下,纸被镂空,一个个形象来到眼前。唐时广泛流传开来的山西剪纸,给这片黄色高原上的世代人民,带来了轻盈与祝福。不但岁时节令,各种人生礼仪,也少不了这种带着种种寓意的艺术之花。
结婚娶媳妇人家,贴双喜字。不管字典里有没有,在她们手下,创造出了这个喜上加喜的双喜。红纸剪出一个双喜,饰以钱纹、瑞兽、花鸟形象,当然少不了龙凤牡丹。山西作为礼仪之乡,丧事礼仪也很繁复,以白纸为主,剪出的各式各样,也堆满犄角旮旯,有纸幡,有纸人纸马,有摇钱树聚宝盆,名堂实在太多。
墙壁、橱柜、粮囤、水缸、畜栏上,那些寓意吉祥的剪纸,为千家万户平常日子,增添点点滴滴生活气息。
刺绣底样,也是剪纸。平常人家针线笸箩里、书中,总会找出几张这样的剪纸。
地分东西南北,剪纸风格迥异。晋南酣畅遒劲,晋中精细纤巧,雁北凝重而艳丽,吕梁质朴而雄浑。剪纸多为单色,雁北流行染色。虽然各有千秋,互不相让,若论剪纸大县,还要以雁北广灵为著。广灵窗花造型写实,制作精巧,色彩艳丽。先用大小不同的刀将雪白的宣纸刻出图形,然后点染着色。既讲刀工,着色也不能含糊,用上好白酒调兑,较深颜色可加少量白矾,使得作品不仅鲜艳水灵,而且存放时间较长。
憨态可掬布老虎
1998年生肖邮票上,是一只布老虎造型。它,爪子大大分开,双睛炯炯有神,两耳支楞而起,额间绣一“王”字,尾巴弯曲上翘。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原型来自山西黎城,出于高秋英之手,是为黎侯虎。
布老虎并不鲜见,但以黎侯虎最有历史内涵。
黎城是上古黎侯国所在,《尚书》所载“西伯戡黎”故事发生地。当地民间传说,伐商之前,远在陕西的周文王东来灭了黎国。继位的周武王得知这件事违背了天意,又使黎国复兴,并把玉石虎还给了新的黎侯。后来当地人们用各种原料制作老虎,玉石琢磨、草编、根雕、刺绣、剪纸,尤其是布老虎最具代表性,取名黎侯虎。
黎侯虎主要选择红黄两色布料,裁剪、缝纫,然后往身内填充锯末,捣实。眼、眉、耳等部位,都要用颜色不同的布绣出、缝上。虎身两边,一前一后是两朵旋风状花纹。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区别在于背上纹饰,整块布料剪出一阴一阳相合的波纹,分别贴于两虎脊梁。
粗、短、胖,憨态可掬的黎侯虎,有一种质朴、简约之美。老虎乃百兽之王,多少诗人歌颂过它。布莱克诗中写道:“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他想象不到,在遥远的东方古国,山西女人用灵巧的手,赋予老虎一份敦厚,一份亲切,一份天真可爱。
这种天真可爱之物,与孩子们最为相称。当地过满月时,孩子的姥姥拿上这样一只布老虎,轻轻放到小宝贝怀中,希望他像小老虎一样健壮成长;接着孩子的母亲再将其放在小宝贝身旁,虎头冲向孩子身体,希望压惊驱邪。
黎侯虎布艺制作源于黎城赵家山一带,后来发展到黄崖洞、东阳关、停河铺等地。在1998年上了生肖邮票之后,深藏太行山腹地的黎侯虎,一下子广为人知。从二十多岁起缝制布老虎的高秋英,开始传授手艺。原来大小、造型不一的黎侯虎,也开始统一为固定的样式。受其影响,邻近的平顺、潞城妇女,也操起剪刀针线,制作老虎及龙、鸳鸯等布艺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