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蜜蜂王国

(2011-03-23 18:06:04)
标签:

卡尼

欧洲

蜜蜂

蜂王

黑蜂

http://s7/mw690/002djJ45ty6IQjoQPSS96&690

蜜蜂 (英文名:Bee Honeybee)昆虫纲膜翅目蜜蜂总科的通称。有产蜜价值并广泛饲养的主要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中华蜜蜂(或称东方蜜蜂)(Apis cerana)。有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由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全变态。全世界已知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农业( 如作物传粉 )、工业( 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当人们走进“蜜蜂王国”后就会惊奇地发现,蜜蜂的许多行为值得人类学习。蜜蜂虽然弱小,但是它们有着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各尽其能、分工协作、无私奉献、维护群体、高度民主、勇敢顽强和文明礼让……

蜜蜂属孤雌性生殖,其群中分为三种型态(雌性———蜂王、亚雌性———工蜂、雄性———雄蜂) 的蜜蜂,共同维系着“蜂国”大局,群策群力,众志成城。“蜂国”中的各种事务千头万绪,采蜜、育虫、清洁、防卫等诸多事项均有条不紊,数万只成员相互依靠地生存在同一天地中,一切活动为了群体繁衍,各自努力,尽献着自己的力量,勤奋、主动、认真和负责。

蜂王。亦称母蜂,是蜂群中倍受尊崇的“母亲”,担负着稳定众工峰情绪、繁衍后代的重任,发挥着独特而又显要的作用。然而,蜂王并没有发号施令的“王”权,也绝不养尊处优颐养天年,而是一切行动置身于蜂众之中,认真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整日巡视巢房,天天产卵,终生忙碌在巢脾之上。繁殖旺季,蜂王每昼夜产卵1500 多粒,总重量相当于自己的体重,这在自然界中是不多见的。它平均每30 秒钟就产一粒卵,此间必须完成寻觅房孔、检查测量、分析判断、伸腹入房、产下卵等多道工序。蜂王产卵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它必须对每一个巢房进行认真地察看,待验收合格后再根据蜂群需要及房孔类别,确定产下相应的卵。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蜂王总是兢兢业业、埋头实干,尽职尽责。值得称道的是,如果蜂王自身欠佳,自感不能胜任时,竟能自觉地“退位让贤”,来个和平交替,它会主动配合工蜂行动,向准备好的王台中产下授精卵,待这只卵子发育成功并有能力行使蜂王之职时,老蜂王便自行默默地爬出巢外,溘然长逝于大自然之中。

工蜂。被泛称为蜜蜂,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群体中的主要工作均由它们来完成,无论治安保卫、清洁卫生等日常事务,还是“第一产业”———采收花蜜、树脂、花粉、水等;“第二产业”———筑造蜂巢、酿造蜂蜜、加工花粉、制作蜂胶等;“第三产业”———服侍蜂王、保温、哺育幼虫等,都得由工蜂来具体操作。工蜂是“蜂国”中的主力军,承担着产卵以外的全部工作,它们有分工,也有合作,把个蜜蜂王国“治理”得井然有序。

自羽化出房的第一天起,幼蜂就开始从事保温等力所能及的巢内工作。之后,随着日龄的不断增大并根据群体的需要不断调换工种,每当体能达到某一工种需要时,便主动投身到相适应的工作之中,没有指派和命令,完全是自觉、主动、本能的举动。

勤奋是蜜蜂的一大特性,采收季节,它们白昼出巢采集收获原料。夜晚在巢内加工酿造,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一刻也不休闲。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这样评价:蜜蜂终日繁忙,辛勤地来往在蜂巢与蜜粉源之间,是从不浪费点滴时间的劳动者,是可靠的向导。

雄蜂。即雄性蜜蜂,具有雄健的体魄和发达的雄性生殖器官,是“蜂国”中的“男子汉”,其唯一职能是与处女王交尾。正因如此,人们常称它为“花花公子”,认为它整日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雄蜂也相当忠实地恪守职责,尽力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雄蜂羽化出房后15 日性发育成熟,此后半月内的青春旺盛期。此间,只要外界气温适宜,便频频出巢寻找待交尾的处女王。由于处女王数量太少,雄蜂往往乘兴而出扫兴而归,可它们从不气馁,表现得非常执著,无论希望渺茫与否,总是主动出勤,积极争取,绝不放弃一丝希望。尽管每当交尾成功,就意味着生命完结,可它们从不畏惧后退

据考证,蜜蜂属有六个种,即小蜜蜂(Apis florea)、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大蜜蜂(Apis dorata)、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小蜜蜂、黑小蜜蜂、大蜜蜂和黑大蜜蜂几乎完全分布在亚洲国家。东方蜜蜂按地理分布可分为南亚类群、海岛类群和东亚类群。西方蜜蜂分布在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前4种为野生蜂种,在我国湖南、海南、广西和云南省(区)有分布。后两种又包括许多品种,多为自然品种,即地理宗或地理亚种。人工选育的蜜蜂品种多为杂交种。
    东方蜜蜂。东方蜜蜂有许多自然品种,如印度蜂、爪哇蜂、日本蜂以及中华蜜蜂等。中华蜜蜂(中蜂)是我国的著蜂。工蜂体长10~12毫米;腹节背板黑色,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褐黄环。在高纬度、高山区中蜂的腹部色泽偏黑;处于低纬度、平原区的色泽偏黄。全身被灰色短绒毛。喙长4.5~5.6毫米。雄蜂体长11~14毫米,体色黑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绒毛,蜂王体长l4~19毫米,体色有黑色和棕红色两种,全身被覆黑色和深黄色绒毛。
工蜂嗅觉灵敏,发现蜜源快,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飞行敏捷,采集积极,不采树胶,蜡质不含树胶。抗蜂螨力强,盗性强,分蜂性强,蜜源缺乏或病虫害侵袭时易飞逃。抗巢虫力弱,爱咬毁旧巢脾。易感染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蜂王产卵力弱,每日产卵量很少超过1000粒,但根据蜜粉源条件的变化,调整产卵量快。蜂群丧失蜂王易出现工蜂产卵。
中蜂因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对各地的气候和蜜源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稳产和适于定地饲养,特别在南方山区,具有其他蜂种不可取代的地位。
    西方蜜蜂。西方蜜蜂有欧洲类型、非洲类型和中东类型三种。我国饲养的西方蜜蜂都属于欧洲类型,我们常称它们为欧洲蜜蜂。
意大利蜂。意蜂为黄色品种。工蜂腹板几丁质黄色,第二至第四节腹节背板前缘有黄色环带。体长12~14毫米,绒毛淡黄色;喙长 6.2~6.9毫米。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造脾快,产蜡多。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抗巢虫力强。意蜂易迷巢,爱作盗,抗蜂螨力弱。蜂王产卵力强,工蜂分泌蜂王浆多,哺育力强,从春到秋能保持大面积子脾,维持强壮的群势。意蜂是我国饲养的主要蜜蜂品种。它的越冬性能不如东北黑蜂和其他欧洲黑蜂。意蜂除在华南亚热带地区越夏困难,在西藏地区没有饲养外,在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卡尼鄂拉蜂。卡蜂的大小和体型与意蜂相似,腹板黑色,体表绒毛灰色,喙长6.4~6.8毫米。卡蜂善于采集春季和初夏的早期蜜源,也能利用零星蜜源。分蜂性较强,耐寒,定向力强,采集树胶较少。性温和,不怕光,提脾检查时蜜蜂安静。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主要采蜜期间蜂王产卵易受到进蜜的限制,使产卵圈压缩。
喀尔巴阡蜂。它是卡尼鄂拉蜂的一个地方品种,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与卡蜂相同。
东北黑蜂。黑龙江省饲养的东北黑蜂。是卡蜂和欧洲黑蜂的杂交种,并混有意大利蜂的血统。体型与卡蜂相似,腹节背板黑色,绒毛灰色,喙长平均6.4毫米。分蜂性较弱,耐寒,性温和,不怕光。蜂王产卵力强,春季群势发展快,善于采集流蜜量大的蜜源。
  欧洲黑蜂。工蜂体长12~15毫米,腹部粗壮,背板黑色,有的在第二三腹节背板有黄棕色斑,绒毛深棕色,喙长平均6.4毫米。分蜂性较强。采集树胶多,怕光,检查时蜜蜂乱爬。蜂王产卵力较强,春季群势发展平缓,善于采集夏秋季的主要蜜源。我国新疆伊犁一带饲养的欧洲黑蜂也叫新疆黑蜂,大部分已经与意大利蜂混杂。

蜜蜂,是人类生活中的亲密朋友,是自然的和谐使者。蜜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有着许多相似的秉性与美德,它对人类的贡献十分巨大。

蜜蜂能够使农作物授粉增加产值。蜜蜂是人类生物链中不可缺失的环节。和谐社会,万物共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世界若没有蜜蜂,人类也活不过几年。”在自然界100万种昆虫家族中,唯独只有蜜蜂是为人类所能驯养与服侍的。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作物属虫媒植物,需要授粉才能繁殖和发展。实践证明,蜜蜂是各种农作物授粉的“月下老人”,有蜜蜂授粉各种作物可以增产23%以上到一倍不等。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由于蜜蜂授粉而增加的农作物产值200亿美元,是养蜂业自身产值的143倍,小蜜蜂,大产业,凸显了蜜蜂授粉的空中农业优势。

蜜蜂还能够美化生态环境。达尔文在《进化论》中讲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蜜蜂借助自己的触角,能感受到空气中漂浮的任何细小微粒,它的敏锐性在于能在一堆沙粒中,发现一粒盐。有蜜蜂生存的地方就是一派国色天香的净土,有蜜蜂飞舞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美、花香果香人欢笑。市民们走进蜂场,可以吃农家饭,品尝新鲜蜂蜜,感觉农家情。城里人走进山村,呼吸新鲜空气,贴近养蜂人,可以体验三美:自然美、心灵美、人文美。每当早春季节,湖南岳阳洞庭一带的油菜花像金色的海洋,年年春天招引来千千万万的蜜蜂翩翩起舞和吸引了数不清的城里人前来参观游玩。

蜜蜂又能给人类带来健康,帮助医生防治疾病。蜜蜂的产品——蜂蜜、蜂毒、蜂乳、蜂胶、蜂蜡以及花粉等都各自具有一定的医疗性能,是防治许多难治慢性疾病的大众化纯天然药物。

总之,从古至今,众多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蜜蜂的诗篇,奠定了灿烂的蜜蜂文化基础。如今,我们探秘蜜蜂王国,更加深刻地剖析蜜蜂行为,揭示蜜蜂精神,介绍蜜蜂知识,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蜜蜂,学习蜜蜂,热爱蜜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