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宗守咏: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四个问题
(2018-02-19 10:45:00)
标签:
转载 |
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四个问题
——在渤海小学盟校走访课后研讨中的发言
宗守咏
1.“四环四学”课堂模式应用要灵活
“独立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反思悟学”,这模式不复杂,无非就是强调要先让学生自学,能通过自学完成的要尽量放手,老师不要包办;自学有了收获、想法或疑问,需要交流交流,就互学交流;通过互学交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点拨提升;学习完成了,留点时间让学生反思一下成败得失,明白以后怎样学效果就会更好。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可以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用于整节课思路设计(可称为“大四环”)。“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交流互学——启发引导,点拨助学——拓展延伸,写话训练——总接收获,反思悟学”,这是一堂课的教学模式,其中体现了“四环四学”的理念,但却缺失了“独立自学”这一重要环节。“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如何操作?是教师牵引,还是学生自主,搞不清楚。这是低年级建模时没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把“整体感知”改为“独立自学”,意图就明确了。老师可以由复习导入(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式导入),但导入后就该提出一个明确的核心任务,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了。
另一种是把“四环四学”应用到课堂教学某一小板块中,组织某一板块的教学活动(可成为“小四环”)。比如一篇课文有十几个生字,其中往往有几个识记、理解比较困难。大家看看哪几个字比较难记,想想你准备怎么记住这几个字,给大家提提建议——这是“独立自学”。想好了吗?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想法,或者全班发言交流——这是“交流互学”。互学交流还没解决问题,老师觉得有必要点一点,给大家一点提醒——这是“点拨助学”。通过学习这几个生字,你在识字策略上有没有新的感悟,你觉得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是“反思悟学”。
再比如课文朗读,入夜后威尼斯沉沉入睡了,怎么读出这段描写的静态美?先让学生自己反复读一读,认真琢磨一下哪句话该怎么读,哪个词语该怎么读,这叫“独立自学”;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彼此提提建议,这叫“交流互学”;老师听听学生的朗读,感觉还不对,给大家提提建议,或者示范读一读,让大家再练读,这叫“点拨助学”;通过朗读这段话,你对如何读好课文又有了什么新感悟,这叫“反思悟学”。
一节课,该不该用“大四环”,哪个地方最好用“小四环”,要看课文特点,还要看教学需要:课文适合用就用,不适合就不用;用了效果好就用,效果不好就不用。所有的课、所有的板块都用“四环四学”,既没必要,也浪费时间。“四环四学”是用来攻坚克难的,用一般教学流程就能解决得很好,何必都机械地套用“四环四学”?一组课文,一节课,难点不可能很多,关键地方用“四环四学”,目的是将教学难点当成宝贵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其他一般性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其他教学方式来灵活处理。这样,既能保证“教会学习”核心目标,又能保证容量、进度。有些老师总抱怨模式不好用,用了“讲不完”,除了操作策略不当,还应首先问问你是怎么用的,想用它来解决那个核心问题,到底该不该用,是不是又刻板机械了。
2.如何提炼“自学导航”中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也就是你想用“四环四学”来完成的核心任务。既然是核心任务,就不应该模糊不清,也不能过于繁杂。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要相当明确。
(2)任务相对单一。
(3)自学什么,互学什么,点拨什么,反思什么,前后要对应,要一致起来,不能分叉、跑路。
(4)方法策略指导要与任务解决密切相关,有很强的针对性。
《小蝌蚪找妈妈》,理解课文内容后,老师提出学习任务:
“一边看图,一边阅读课文中相关的文句,边读边想,如果把课文这几幅插图看作连环画,让你给这几幅图配上文字(解说),你该怎么写呢?”
读写联动任务提出来了。小组交流中发现,学生说的差不多都是“想给每幅图配上什么话”,也就是说都把“该怎么写”理解为“该写些什么”了。可接下来全班交流,才发现老师想要的是“把解说文字写好的方法策略”——“可以先看看图,再读读课文,就知道怎么写了。”“先看上一幅图,再看看后面一幅图,再想想这幅图该写些什么。”——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说出这些道道,真不简单!可是一开始小组交流,大家为什么都不这样说呢?问题就出在“你该怎么写”上。这句话本来就能做多种理解,难怪学生不上路。改成“你想写些什么”(说写的内容),或是“你觉得写话时该注意哪些问题”(说写的要求、注意事项或方法策略),还会出这样的麻烦吗?——要求学生干什么、怎么做,任务必须相当明确。
接下来,老师指导学生写话要求:要整体把握图意;要仔细看图,看清楚是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要注意标点符号,每段话开头要空两格;要合理展开想象,用上拟人方法;要注意用上好词好句……
太复杂了吧,这才一年级第二学期呀!这么多要求,有的学生没听懂,有的听了也记不住,老师说也是白说。编制“自学导航”很有学问,核心任务最好就一项,附带提出的要求也要简单明了。——任务要求不能过于繁杂,一下提出四五项要求,容易顾此失彼。
《女娲补天》,先听写三句话,再让学生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渗透“抓关键语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三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尝试一下,也不能说不可以。四年级第三单元还有集中训练的机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的文章方法往往不同,最基本的方法还是“段意连缀法”——先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个部分,再看看各部分写的是什么,把各部分的内容前后连缀起来,就是课文主要内容。
此外,看看课文题目,提出几个问题:女娲是谁,她为什么要补天,她是怎么补天的——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前后连起来说一说,也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姑且叫做“看题目提问法”把。
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从文章基本要素角度入手,也能把握主要内容,这是“文章要素分析法”。比如记叙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把这些内容连起来,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
近几年优秀教师观摩课,找出几个关键词语,前后连起来说一说,算是“关键词语串联法”。这方法不能说不行,但总感觉更像是老师方便自己教的方法,不能算概括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这些我们暂不讨论,还是回到核心任务提炼上去。“自学导航”提出概括主要内容的要求,“互学交流”就要交流是怎么概括主要内容的,遇到了什么麻烦,怎么解决的,还有什么疑惑;“点拨助学”就要针对概括主要内容中遇到的问题,点通关节,指导方法感悟;“反思悟学”也要紧扣核心任务,重点反思概括主要内容的经验教训,筛选提炼有效的方法策略。——四个环节前后有一条训练主线贯穿,前后对应,不分叉,不跑路,训练才容易取得实效。
至于方法策略与问题解决密切相关,有针对性,可以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几篇课例来说明。《自然之道》,可以用“记叙文要素分析法”来概括主要内容:课文写了谁,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干什么,遇到了什么事,他们怎么做的,结局怎样,他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局、道理,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用这办法概括《黄河是怎么变黄的》,就麻烦了,课文特点不同,方法不能用了,需要探索新的概括方法。解决核心任务,目的是指导学生感悟某种方法策略,渗透某种语文训练,但方法策略一定要能有效地完成核心任务,有针对性。前面渗透了方法,后面不能用,或者前面渗透了阅读方法,后面对接习作训练,前后联系不起来,就很难实现顺利迁移。
3.还是要强调“以语文本体性内容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面《古诗二首》是《乞巧》《嫦娥》,与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有关;《西门豹》是历史故事;后面是《夸父追日》。单元导语说:“在本组课文里,我们还会读到一些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再找一些神话或传说来读一读。”四年级单八单元还有类似的故事单元,这里初步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特点即可。课文阅读的核心训练任务,最好紧扣单元训练要求,让学生划出哪些自己认为最有趣、最神奇的情节反复读一读,讲一讲,谈谈体会感想。初步感受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特点,进行朗读、讲故事训练,就是语文本体性内容。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做了哪些事?她是个怎样的女神?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三个问号,都指向了课文思想内容。语文本体性训练在哪里呢?
女娲补天,就是人类童年时期凭想象解释世界本源、自然变化的一种幼稚尝试,哪有那么多思想教育内容好发掘?
老师们太习惯于从语言文字中挖掘“教育意义”,不贴上“坚定顽强”“舍己救人”“大公无私”之类的思想教育标签就不罢休。课文阅读走的还是“整体感知——重点深究——整体感悟”的内容分析路子,至于语文本体性训练,能插进多少算多少!这正是语文多年来不像语文、十二年书读下来听说读写还不过关的根本原因。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单元导语要求“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土人情的特点,还是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威尼斯有著名的圣马可广场,横跨大水道的里阿尔托桥、斯卡尔齐桥和学院桥,拯灵圣玛利亚教堂,科协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威尼斯的小艇呢?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开头“主要的交通工具”,提出了核心任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小艇“作用大”的特点写详细的。很好,这是在“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了。可惜,后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又退回到内容理解里去了——
(1)默读课文后两段。
(2)看看都有那些人离不开小艇,他们乘坐小艇去干什么?
(3)小组内交流,可采取列表、讨论等方式学习。
默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知道哪些人离不开小艇,知道他们乘坐小艇去干什么?这不还停留在内容浅层次理解上?列表梳理课文内容,这样重要的阅读训练,沦为内容理解的手段。为什么不直奔核心——课文是怎么把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写出来的?本体性训练,又被非本体性内容掩盖了。
4.大胆取舍是“带文”、“联动”成功的关键
《女娲补天》以文带文《女娲造人》,《威尼斯的小艇》以文带文《威尼斯之夜》,设想都不错,但都是第37分钟时才开始带入,后面的阅读都比较仓促。原因,是前面的指导过于繁杂,未能大胆取舍。
《女娲补天》,从语句听写引出抓住关键语句说说主要内容,用了大约7分钟(包括课前预备4分钟课前)。之后围绕“自学导航”展开自学、互学、点拨助学,在体会“女娲补天不容易”“无私奉献”“不怕吃苦”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中间插入的“她找啊找……终于……”想象说话,落脚点也是体会“不容易”。就算是从9:05开始上课,9:40才开始带文,后面环节还怎么展开?
换一下思路:检查预习准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3——5分钟;“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神奇、有趣的语句或段落,反复读一读,谈谈体会”,初步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15分钟;反思刚才是怎么阅读课文的,初步感悟神话阅读策略,3分钟;应用神话阅读策略,以文带文阅读《女娲造人》(或《女娲补天》文言原文),10分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3分钟;机动,4分钟。这样行不行?
《威尼斯的小艇》,苏海霞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检查字词、背诵,大约5分钟;引出“看看作者是怎么写(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的”,2分钟;用列表法体会“哪些人离不开小艇”“他们都乘坐小艇干什么”,“还会有哪些人乘坐小艇”,12分钟;讨论夜晚威尼斯的静与白天热闹、繁忙的关系,感悟以静衬动的写法,17分钟——已经用去了36分钟,再以文带文阅读《威尼斯之夜》,就很匆促了。可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将核心任务“提纯”,除去内容理解方面的“杂质”,突出“作者是怎么写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先总后分,是整体思路;从哪几方面写、动静相衬,是选材策略和表达艺术;运用排比句式凸现白天热闹繁忙,是修辞格运用;恰当地用词,是微观修辞。这么多角度,不一定要求全部体会到,但可以把课文整体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讨,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体会。先自学,再互学,最后老师点拨,引导学生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顺序,理清这些写法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写法感悟系统化。
二是合理规划时间,理顺课文阅读与以文带文的关系。上节课内容检查巩固,5分钟;紧扣核心任务阅读课文,15分钟;点拨助学,梳理写法之间的层次关系,3分钟;以文带文,比较《威尼斯之夜》与《威尼斯的小艇》写法上的异同,10分钟;反思悟学,整理收获,3分钟;机动,4分钟。课文阅读感悟写法,以文带文在比较辨析中印证拓展,带文的联系点就是“是怎么写的”。围绕这个联系点,可以带一篇,也可以带两篇、三篇,但目的一定要明确,就是深化对文章写法的感悟。
授田张莺莺教《冬阳·童年·骆驼队》,有的老师就提出,为什么只抓这两个语段重点体会,课文中那么可讲的地方,为什么不指导学生一一体会?为什么不让学生沉浸在里面“醉个够”?
四小站课型研讨,老师们对秦皇台马玲玲老师的《普罗米修斯》看法很不一致。尽管这是第二课时,一节课就从修饰语上切入,是不是太单薄了?可不可以再掺合上些内容理解?可不可以多找几个角度感悟写法?
说到底,都是课程内容的取舍问题。
不大胆取舍,就很难突出重点,一课一得;不大胆取舍,就容易拖泥带水,挤不出“带文”、“联动”时间,无法实现两种课型扩大读写量的战略目标。
管住教师的嘴,首先要精心提炼核心任务,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力求一课一得,否则一切都是枉然。
201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