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

(2023-04-11 14:41:15)
标签:

赏评

杂谈

分类: 名作赏析(专辑)





[自编:N0156]




                                                        书《洛阳名园记》
 
                                                             李格非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评:
       _李格非,何许人也?--李清照之父。今济南章丘人(约1045--1105年),字文叔,北宋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
   本文是作者为自己所著《洛阳名园记》所写的一篇跋。就本文标题来看,这似乎就是一篇普通的散记。其“书”者文,实为跋矣。
    所谓跋:简言之就是写在文章或书籍后面的短文(《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即作者李格非所著《洛阳名园记》文中的一篇跋文。作者除著有《洛阳名园记》外,另有文集四十五集。
    本评欣赏此文,是因其此文虽短,却也字简意重。从两个“予故尝曰”即:
    一.“且天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二.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可以看出:
    这不仅是对史实表象的经验总结,更是对那些醉心于名园秀池的高官富贵者们的严励告诫--“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这也应该是本文作者以及本评,对此文所以特别予以重视和关注的缘故之一吧。 ]
    


『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名作赏与评(四)【古文观止】卷九·唐宋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