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舒展”成为教育的一个关键词

(2024-08-19 15:43:38)
标签:

教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让学生害怕”成为某些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之一。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这个老师太爱笑、太温柔学生不怕,那怎么行?于是,安排班主任的时候,那些最严肃、最严厉的人便往往成为首选。久而久之,一种基于“害怕”的管理文化便在某些学校流行起来。这些学校的学生,通常表现出胆怯、逃避、退缩沉默、乖巧,而教师和管理者,则欣欣然于这样风平浪静的和谐局面。然而,看起来波澜不惊的学校画面真的是办学成功的标志吗?我们不妨把三个问题抛给自己的内心,也许就可以看到背后的真相。
第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学生还是伪装的学生?满足于简单粗暴的震慑、控制,以高压政策寻求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往往造成学生虽然并不认同教师的规矩,但为了自身安全,而选择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即“双面人”--老师一米乖巧安静,老师一走地覆天翻。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把学生当成了不断发展的个体还是实现自身前准的工具?我们追求万马齐暗的良好局面,是真正为了学生的成长我是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利益?许多学校评教最重要的指标,是教师任漫班鼓的成绩,这让学生“听话”就成为理所当然的追求。第三个问题:我们是希望树立令学生恐惧的权威还是让学生打心底里认同自己?扪心自问,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过于粗漫地考虑“权威”“震慑”对学生的影响?是否过于急切、不假思索地寻求制度、管理的力量,把太多的“不许”强加到学生头上?当我们不以自身为人、为学、为师的水准作为影响学生的最大力量而去提升自己的魅力时,剩下的就只能依靠师道尊严的教条来维护自己的面子了。
简单粗暴的方式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学生犯错了,老师动辄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一顿呵斥:“怎么又是你,你是不是不想读书了?”“你再这样屡教不改,小心我收拾你!”“你给我站好,看我怎么处罚你!”“叫你父母来,不信制不服你!”这样的语言威胁随处可见。更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屡禁不止。
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让学生畏惧老师,以便令行禁止、说一不二。有些老师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他们渴望一种速成式的德育模式,希望通过简单的标准和严厉的措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善于在班级里制造紧张压抑的气氛,以至于一些学生谈虎色变,把上学当作一种煎熬。这样充满恐怖的气氛,给学生心灵带来严重摧残:也影响着学生的处世方式。跟老师们心平气和聊起来,大家似乎都懂得教育是唤醒、激励、鼓舞,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不知不觉就变了味道,
有一个概念,应该引起所有老师的注意,叫“学校恐惧症特征主要表现为: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心神不安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呕吐、腹疼便急等。
、尿频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学校恐惧症”,和压力大有直接的关系。老师的高期待、高要求,社会就业时对学历的高要求,许多家长为,家长孩子有更好前途而创造出极好的学习条件,教师不断描绘的社会阶划分带来的可怕结果,都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我见过一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谈起她的高中生涯,心有余悸。她跟我不断描述班主任老师如何“洗脑”,让她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做都算不上努力,自已学习不好是如何对不起父母。加上她原本就有的完美主义倾向,在这样的心态下,她几乎被压垮,曾不止一次失去生活的勇气,尝试自杀。除此之外,大量的习题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不能有充足的睡眠身心疲惫,家长和老师传达的信息就是无条件服从。长期的心理和身体劳累,也会使部分学生焦虑、烦躁、恐惧,甚至仇恨学习。有的学生产生撕书、撕作业本的冲动,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
我建议老师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强调“舒展”这个词。既指身体状态像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样,顺应天性,自然地、自由地张开枝蔓健康成长,又指内心安静、舒适、愉悦、幸福。这就犹如一个植物园阳光,雨露,和风徐徐,万物干姿百态,自由生长,自然之美尽在其中在这样的系统中,教育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自主成长的愿望,遵守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培养人、发展人,让每一健康地、自主地、幸福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个孩子舒展是身心安全的前提,一切与之违背的教育行为都应该掘弃。对一所学校而言,能够让学生“笑着来”(把到学校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哭着走”(把从学校毕业离开当作最遗憾、最不舍的事),是首先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跟老师讲,评判大家工作成功与否可能有若干种标准,但在我心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标准,那就是,放假时间长了的时候,你的学生们期待着赶紧回到学校来,赶紧见到老师和同学,回到课堂,这种舒展则表现为一名教师敢于真正解放学生的头脑,允许学生独立、自由表达、真诚合作、尽情展示学习成果。学生不是作为学习机器出现,他们是有生活、有情趣、有热情的人,不会因“统-答案”而遭受批评、冷淡或同伴的嘲笑,课堂自始至终散发着自由安全、健康、温暖的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