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点是信任
(2024-08-19 15:40:54)
标签:
教育 |
常有老师跟我抱怨: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讲了那么多道理,讲得口千舌燥,总也没有效果啊?你看,孩子们在我面前毕恭毕敬,一副言听计从的样子,可一扭脸儿怎么就把我的话全都丢了呢?
我经常反问这样的老师:你能否觉察出学生是否用心在聆听?你觉得学生是否心服口服地想听并接收你的那些道理?或者说,你是否丢失了学生对你的信任?
很多时候,学生听不进老师的话,并非老师讲得没有道理,而是学生不相信你的话。信任是教育的起点,不信,则所有的教育行为都会失效。很多老师就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
老师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信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博得学生的信赖?
信来源于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譬如,我们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作业写得潦草,就要受到教师的惩罚,可一个老师在黑板上、在学生作业本上写下的文字却是龙飞凤舞,类似天书;譬如不让学生带手机,老师大讲特讲带手机的种种危害,提出严格的惩罚措施,可一转眼,老师的手机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响起来,然后就无所顾忌地接通了电话;譬如迟到要罚站,要反省,可老师到了却丝毫没有愧疚,甚至不给学生一个解释……如此说一套、做一双重标准,让学生如何接纳你?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老师还在装模作样一本正经地给学生讲授人生的大道理,自然只会被学生嗤之以鼻。信来源于教师的一碗水端平。教师失去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公平。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自然在老师的心头就刻上了“差生”的烙印,这会直接左右教师的态度。譬如,几个学生同时迟到了教师很可能会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迅速将学生归类:那些平时成绩好相对乖巧的,教师可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对另一类学生,境遇则大不相同,教师好不容易抓住了“小辫子”,那是注定要死死不放的优等生如果说堵车,教师深表理解,而“差生”如果说堵车,对不起很可能换来的就是老师的质疑和冷嘲热讽。同一件事,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罚标准,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抵触,甚至叛逆,信任也就无从谈起了。如果仅仅是因为教师不满意学生的表现而给学生分了三六九等似乎还情有可原,但事实上,教师的一碗水端不平往往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父母的社会地位不一样,经济状况也有差异,这些往往左右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一个官二代和一个农民的孩子,也许在某些老师的眼里已经先入为主地有了差异。在如此情形下,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_个表情,都会有微妙的差别。这种差别,看似不起眼,却极易被异常敏感的孩子捕捉到。时间久了,信任也就丧失了。因此,任何以“物”“名”“利”“权”为出发点的教育都会导致信任度的下降。宿还来源于有要求就有检查、有承诺就有兑现。我们不难看到面平的场景: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很美,课下大家再澳两遍;圆望、这个同题来不及学了,请大家课下自己查阅资料,下节课我们酶续动资商学们,大家好好努力,期末考好了,我陪大家一起去结,课下书读没读老师再不过问;随口说出的“继续讨论”在第一天+课时早就丢到脑后了,让那些精心准备的同学说不出的都问;期来讨去了,学生满心的期待变成失望,如果有“不知趣”的学生非要间起当时老师的承诺,老师总是含糊其词:真不能去郊游啊,太不安全了校长也不同意啊!布置了没检查,承诺了不兑现,学生就不会再拿着你的话当回事,就会对你的说法将信将疑,那信任还从何谈起?
前一篇:教育的起点是信任
后一篇:让“舒展”成为教育的一个关键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