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时空,重新走过(64)

(2012-12-03 17:47:22)
标签:

杂谈

分类: 重新走过

    我和王迅一直跟着旁观,只见我每天下了课都去文化局,小燕燕都会飞出来扑到我怀里。可每天早上,我要去上课,小燕燕都要死死拉住我放声大哭。第一次我到师院报到时,小燕燕高高兴兴地和我挥手告别,转眼就是半个多月没见到我。他们去集宁开会时路过呼市,一别又是40多天。所以,现在怎么说,妈妈去上课,下了课就回来,她都不信。每天都得杨永增把她抱住,我才能硬跑出来。听着小燕燕在身后嚎啕大哭,我每天都忍着泪,像逃跑似的离开。我们旁观都觉得孩子挺可怜的。

    这一段,我常常带她去学校玩。头几天,不管同学们怎么逗她,燕燕只是诡异的笑笑,就是不说话。几天后,在很多同学面前,女儿忽然宣布,她要背《卖炭翁》了。一开口,竟然是标准的普通话,一字不差。背完后,还说:“我爹爹是这样背的﹍﹍”,又用内蒙武川话背了一遍。原来,小燕燕几天不说话是怕别人笑话她的内蒙话,是在“翻译”《卖炭翁》。天啊,这是四岁的孩子吗?

    元旦时,系里开联欢会,我带小燕燕去看节目。77级同学编了一个话剧。演一个男生和女生约会,男生说:“我给你买了一盒巧克力。”小燕燕忽然冲上台,去拿巧克力。我赶忙上台把她揪住,但她已经拿过了巧克力,晃了一下就大叫:“是空的!”全场哄堂大笑,节目几乎演不下去。小燕燕,又成了我们中文系的开心果。现在我和王迅在一边旁观还是觉得很好笑。

    元旦前,干校撤了,我母亲回到北京。部里没有让她回原来封了门的家,在交道口南5条(秦老胡同)临时给了两间小房。

http://s12/mw690/784b47f5tcfefa7e1af7b&690

就是左边这一排中的两间(图片借用于ruiren491112的博客)

    我们放假了,可杨永增的会还没有开完。我元月14日一放假就带着孩子先回北京去了。两间小屋,我带着燕燕住较大的一间,也不过七、八平米。屋子里面靠墙放一张双人床,床头只有二尺多宽一个空,堆了一些杂物。床边离窗户约有一米多吧。一进门还生了个炉子。靠窗户的墙角放了一个唱片柜,14寸的黑白电视高高地放在上面。如果开电视,离屏幕才一米,我们只好全家都挨个横躺在双人床上看。别看屋子小,离开北京十多年,终于在北京又有个家了,我们可高兴了。比以后分大房子、买房子都高兴。那时,我们最喜欢读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小燕燕都学会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记得我刚到北京,就看到我妈只烧一壶开水,馒头就咸菜。原来我妈妈16岁参军,后来又吃食堂,请保姆,一点也不会做饭。生炉子还是在干校学会的。因为要接济我们,又舍不得买点好的吃。她说:“春节外地人都回家了,得存点馒头。元旦我就算着数买的馒头。”我一听就火了:“你为什么不去哥哥家?他们为什么不来?你就一个人啃干馒头?”我妈倔劲又上来了:“人家一大家子(我哥住在岳父家),我又不是要饭的。他们打电话叫我,我说:不去,不去,不去!你们也别来!”我只好无奈地摇摇头。

    等杨永增开完会来到北京,我已经快开学了。我妈妈对杨永增说:“你才刚来,和孩子再住两天吧。”于是,杨永增带着燕燕送我去火车站。小家伙这次又蹦又跳地送我,惦记着姥姥答应一会儿给她买好吃的,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我对王迅说:“看来北京还是好,有了姥姥疼,小燕燕都不那么粘着我了。”一不留神,燕燕撞到一个电线杆子上,一个突出的铁块把她鼻梁上碰破一个小口,还渗出点血。我们都吓坏了,忙问她疼不疼。小家伙没有哭,只是担忧地说:“妈妈,会不会留下疤呀?”我说让杨永增带她回去吧,小燕燕一手捂着鼻子,一手挥舞着跟我告别。小手挡着的小脸上充满了甜甜的、幸福的笑容。大概已经在猜测姥姥会给买什么好吃的了吧?!

附录:

按:这几回都是写老杨。人们大多认为,我上了大学而没有抛弃老杨,是高尚,是大度。却很少有人看到老杨的大度与牺牲。转载我大学同学的博文,看看她眼中的老杨。文中“老木”,是我大学同宿舍同学;“同学”或“老木的同学”是指我。

[转载]老杨

(2011-09-20 09:57:49)[删除]

网上碰到老同学,十分高兴。转载她怀念我先生杨永增的博文,以表感谢。

原文地址:老杨    作者:北三一王

老杨

老杨是老木大学同学的丈夫。

刚刚听说老杨走了一年多了。老木黯然。

初识老杨,就记住了他的笑容。明亮的眼睛满含笑意,笑得放光。厚嘴唇咧开着,是完全开心的笑。但不像老木,常常“哈哈哈”地笑,显着缺心少肺。老杨的笑是无声的,宽容和智慧藏在了欢乐的后面。在老木和同学欢乐时,他站在后面,无声地欢笑着。

妻子的欢乐就是他的欢乐。

这不容易。因为他也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念想。

老杨是农民。可是他写的字(应该说是他的书法),他一字一字经年累月在稿纸上写的小说,显示着他与内蒙大多数农民的不同。

在中原地区,在江南水乡,耕读人家比比皆是,农民而练习书法,写作小说诗歌并不稀奇。可是文化稀缺的内蒙乡村,有志于写作的农民该是凤毛麟角。老杨就是凤凰麒麟。

老木的同学本是琅琊王氏之后,才气了得。落难来到山乡,遇到老杨。老木不知道他们谁先发现了谁,但一定是马上就有互相激赏之感了。

在无望的日子里,在漫长的暗夜中,在寒冰窒息了心的时候,可以想象,老乡们的关心(老木也曾深深体会),特别是老杨的爱,给了老木的同学多少温暖!

在大学里,同学曾经给老木讲过许多遍她和老杨恋爱的故事。虽然和老杨没见过几次,但老木觉得老杨已经是熟人、朋友了。

可是,文革结束,落难的小鸟变成凤凰。而凤凰麒麟似的老杨,尚是农民身份。

在依靠农民打下了江山,执掌了政权之后,执政者却一直采取了对于农民的身份歧视政策。在这种政策下,书法好,会写小说的老杨得不到知识分子待遇,即使好不容易得到了城市户口,也得不到合适的工作,始终处于边缘人状态。他只是跟随着妻子奔波,专心于家庭需要。即使只因为老杨受到的待遇,老木也非常痛恨歧视农民的政策。

老木很少去北京,后来仅见了老杨一面。也还是话不多,快乐地笑着。

老木替老杨庆幸,因为同学与老杨十分恩爱,他们的女儿又是聪明能干出了名的。

不过老木不知道,老杨的写作梦,后来实现了没有。

听说老杨走了,老木真是很难过。

希望老木的同学保重。

按:这封我写给母亲的信写于77年上线后,有两段与老杨有关,也附于此处。

妈妈,您好:

收到您的两封来信。知道中央批准洪军见爸爸很高兴。。可是至今没有收到哥哥和洪军的来信,很是挂念,不是爸爸身体不好吧?从我那次见面的感觉,好像爸爸的身体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

康的问题真是令人难以相信,管他的呢,只要对咱们牵连不大就好。

看来,全家团聚的日子是快了。

永增的小说,三个月中重写了一回,修改了一回,现在交了稿,不知人家看了能不能出版或有没有再修改的价值。不管怎样,总会有成功的一天的。大概还要过一段才有回音。

我这次考大学,简直像开玩笑一样,仅仅复习了半个月。虽然我的知识很浅,可是现在的“高中生”更无知,所以居然在八百零四名文科考生中可能是考了第三名。一发了通知,我马上给华主席,高教部,谷牧(请他转信),耿部长,内蒙招委会写了信,要求按我的成绩和本人表现决定能否录取。我又去公社和县里要求在政审中把我的问题报上去而不要卡下来。县里回答,准备去外调,爸爸的问题调查不到就作为特殊问题上报。所以我给耿部长的信中也是要求部里表态。竞争得太厉害了,咱们没后门,希望不大。

这次考不上也没事,真出了大名了,尤其我是初中毕业考大专,居然比那么多高中生在上。在舆论上,从知青到本地人,从公社干部到县干部,对我都十分同情。人们盛传:“王力的女儿考得可好了,听说她爱人比她还有两下,写成一本小说……。”

听说这次内蒙出的试题偏难,受了中央批评。文科录取分数线是二百一十分,老高三是二百六十分。

燕燕很喜欢小人书,身体也很好,勿念。

我和燕燕说:“你姥爷叫甚?喜欢你吗?”她说:“喜欢。”我说:“你见过吗?”她说:“见过。”(照片)我说;“抱过你吗?”她理直气壮地反问:“没解放出来,怎么抱呀?”

愿这团圆的一天早日到来吧!

再见!

                                  海军  78.2.1

                     背面

收到洪军来信,我认为爸爸可能快出来了。

我上次去见,爸爸精神不太好,明显的不相信可能出来,我一再重复咱们盼他出来,他总不表示态度。我一直担心他自己态度不好出不来,要像洪军那样说,这就出来的希望很大了。看来到了可以经常去见的时候了,咱们耐心等着吧。

永增这次回来,带回一百多元钱,您不必挂念。口粮已打回,没卡我的口粮。

考不上也没事,本来就是开玩笑。

小燕燕会用普通话背“白日依山尽”“清明时节雨纷纷”“春色满园关不住”三首古诗。                     78.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