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是谁——读书随感,祖月翔发表

(2011-05-15 17:13: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读书心得

提到捷克作家,很自然想到米兰·昆德拉,但谁会知道博胡米尔·赫拉巴尔?《我是谁》是赫拉巴尔的一本短篇集,译者分为了四卷——谈自己的经历、性格、观点;谈文学创作、作家和他自己的作品;谈美术、音乐及其他;谈亲人朋友。读起来倒不费力,多为随笔,像是把生活从中剪开一道口子,然后再以自省的方式加以叠整。经常反观自我,才能获得前进的方向。

 

读完《沉思录》,并没有醍醐灌顶的触动,整本书重复着几个基本的观点:人们应当顺从自己的心迹;名垂千古是妄想,一切荣辱都将作古;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受着统一的规律(神意)支配;人要谦虚谨慎,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正如安提泰尼斯说:因徳受怨是王者的本分)等等。从读之初的欣喜到后来的快速翻阅,并不是失去新鲜感,而是隔了一层对神的信仰(让文字变得很平白),并且觉之其中的一些比喻前后的逻辑关联性不强,所以整本书印象不是很深刻。倒是其中的一些小节断很有说服性。

 

如:其中第四篇第三节写道:人习惯于凡欲隐退便寻找那人迹罕至的地方。或乡间、或海滨、或山中。而这也是你一心向往的,可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你自身当中便有这样的力量,随时可以隐退的,只要你希望如此。一个人的心便是他回避喧嚣世人的最自由的宁静去处。

 

后来读到叔本华的《论教育》,发现有一段写的很精彩。叔本华认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在认识世界接触现实的时候感到不安与紧张,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虽然脑中充满着一般的概念,即便是又总想着运用,但是总不能正确无误的运用。因此,主张先有一般概念,而后有具体观察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模式。

 

这个观点部分打通了我对于《沉思录》的反映。《沉思录》是古罗马的皇帝在自己政务之余对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很多人生道理读着觉之平庸,但却是需要人生阅历来成熟人的体会。没有一定的经历,空读这些文字,我和这些文字就互相看不起对方。文字走不进我的意识,我也无法产生信服。教师们习惯灌输着现成的思想,而对于一般概念的错误运用是需要很长的自我体验才能得到纠正。与此同时,我们也习惯于老师把课堂中的一切讲的清清楚楚,一旦老师表达不完全,或者说不能被我们完全接受的时候,我们便开始质疑老师的教课质量。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反省作为学生自己的角色?不再是老师用给喂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更应该是我们也适应老师?

 

回到年龄与书的内容之关系上,选择合适的书籍,也是一种筛选的方法,才会不是记忆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知识。知识是一种自我的完善,而知识绝对不可以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就像军人不可以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http://s9/middle/7813c7a3ha34cffa1cb08&690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FRC)个人QQ:1161859236

QQ群:104619533、158225507(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