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P大热,盖因网络剧(含电影)红火之故。等鬼吹灯破国产电影票房纪录时,估计会更热。因最早做光线赚过钱,所以一直跟踪这领域的发展。恰好今日又和
@我是表好胚 有交流到此领域。便码文总结。
首先扯点别的。
早年曾非常迷一个课题“神话与民族性”,在比较了多文明神话体系以后,得出的结论是:神话一开始都是没有体系的,是单一的口述传说。在传说过程中孤立故事得到了关联,进而经过整理和创作形成了神系以及神话体系。当然,中国的早期神话是断篇的,例如:山海经的神话元素和离骚中的独立神系没有产生关联,也没有后续的继承和发展。倒是封神榜和西游记成了融合性较强的神话创作。
而进入近现代社会后,神话普遍被证伪,没有再创作的空间。同时由于文学戏剧电视电影的出现,传统神话发展的空间几乎被扼杀。但创作的模式确实遵循神话创作之一最古老的模式,尤其是魔幻故事。例如托尔金的《魔戒》受着《失乐园》的影响,而《失乐园》又受《神曲》和《浮士德》的影响。在这个链条上,紧接着出现了《哈利波特》。
这些模式延续的风格都是塑造人物,每个人物都是故事,然后将故事嵌入一个体系。
好,重点来了——漫威!
漫威旗下有无数动漫英雄。这些动漫英雄就是现代神话(如果你们说不是神话,那去问问学龄前儿童信不信)。每个动漫英雄都是一个独立故事。当这些独立故事互相开始关联时,便成为了神系。故事的创作也进入了高潮。譬如我们看《复仇者联盟》,在英雄齐聚的时候甚至要构建“天庭”——神盾局来进行管理。而已经卖出去的蜘蛛侠也将买回来继续拼图。这是很划算的买卖,只要蜘蛛侠加入下一集妇联,那么我很愿意买票进场。
孤立的英雄在神盾局的平台上,故事创作将更加容易,也更加工业化。因为每个角色都无需介绍,大众熟知。且都有独立的性格,会自行演绎他的命运。
无独有偶,《诸神之战》正在用这种模式诠释希腊神话。
那么没有完整神话体系的神州,是否在发展现代神话呢?
有请金庸上台。金庸先生的作品可以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多部是融透贯穿的,人物可以自由行走期间。最大的舞台便是“武林大会”(类比神盾特工局)。在金庸和古龙“优秀IP集合”的舞台上,功夫电影,功夫电视剧盛行。武侠剧整整红火了二十年,催生了港台影视剧的黄金年代。
由此,我们不难总结,文创产业发展的链条应该是:
好公司搭建好平台→好平台吸引好作者→好作者产生好IP→好IP推广为好作品→多个好IP形成创作平台→多IP平台形成二次创作共振。
产业上应该是:IP首发作品(动漫、书、剧均可)→IP渗透融合作品→大电影→衍生产业。
故此,在投资上,应跟踪有漫威意思的企业。表现为:会培育一批优秀作者(养着);有产业化链条(一条路都能做);有IP渗透融合意识。
我举个例子,每年年末例行的动画片大电影,都编烂了。以喜洋洋为例,可以这次让黑猫警长来带队吗?如果可以,不仅激活了黑猫警长这个老IP,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父母亲走进电影院介绍他们的好朋友黑猫警长给自己的儿女。至于,把葫芦娃叫进来,当七个羊的宠物,就更需要想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