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翻译(三)
(2018-09-29 09:30: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瓦尔登湖 |
1 、(徐迟译) 许多书, 避而不用 所谓第一人称的“我”字;本书是用的;这本书的特点便是 " 我 " 字用得 特别多 。其实,无论什么书都是第一人称在发言,我们却常把这点忘掉了。如果我的 知人之深 ,比得上我的 自知之明 ,我就不会 畅 谈自我,谈那么多了。不幸我阅历 浅陋 ,我只得局限于这一个主题。 但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 不仅仅要求他写 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 还要求 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 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
梭罗原文“ the I is omitted ”只平实叙述“第一人称省略”这一事实,紧接着下一句 ( “ it is, after all, always the first person that is speaking ” ) 解释得很清楚,书中第一人称并不总是需要提及,不提人们也知道一本书里的看法是作者本人的,然而梭罗并未说省略“我”的原因是作者“尽力避用”。实际上,省略“我”是不必用,不是“避而不用”,“回避”(纵华政译),也不是“不喜欢用(张知遥译),译为“省略”或“略而不用”就可以,无需扯到“为何不用”上去。
英文“ if there were anybody else whom I knew as well ”,是说“我了解别人都没有我了解自己那样多 / 透”,与自知之“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扯不上关系。“知人之深”与“自知之明”整齐对仗,别有趣味,然而,说原文中有“自知之深”可以,却不曾有“自知之明”。再者,语言风格方面,英文是极朴素的,而汉译却文绉得有点显摆这可能会让人误解“这就是梭罗”。
“ talk so much about myself ”是说谈得“多”,不是谈得“畅”。
“ Moreover ”是接上面说的而更进一层,即“梭罗不但写他自己,他 还 要求其他作家也写写他们自己。”不能译为“但是”。“ on my side ”没有译出。同时,我们可以看出 “ 要求( require of ) ” 的宾语是“作家写写自己”,并不包括“写他听到的他人生活”。因此不能译为“不仅仅要求他写”而应译为“不只是写”。
最后一句“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听起来有点怪。为什么“生活得诚恳”,就“一定是生活在遥远的地方”呢?在近处生活的人都不诚恳?
2 、( 张知遥译 )很多书都 不喜欢用 第一人称,但是我在这本书里使用这个 称谓 。这也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我”字用得特别多。其实, 人类 所有的语句都是使用第一人称的,但是人们经常忘记了这一点。
如果我了解别人像了解自己一样深刻 明了 ,那我就不会总是把自己作为谈论的主题了。不过可惜我阅历太浅,所以我的文字 不可避免会更多地在个人 这个主题中发挥。而且,我还有一个请求,每一位作家都应该用简略、诚实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总说一些 道听途说的事情 ,他们的写作,应该像他从远方给亲人寄信那样诚恳而又简洁: 假如一个人真诚地生活,他肯定是住在遥远的地方 。
“ confined to this theme ”是话题只能谈自己。“更多地”原文中没有。
“ heard of other men’s lives ”译为“道听途说的事情”只译了“ heard of ”而漏掉了“ other men’s ”,那么,“不要只写别人,还要写写自己”这种对照就没有了。
3 、(戴欢译) 大多数书中,对“我”这个第一人称,都是略去不用的。而在这本书中,“我” 字当头 , 有点自吹自擂之嫌 ,这是 与众不同 的主要 特 色。我们通常忘却了这点 无论哪一本书,都是以第一人称在言谈。如果我对他人知之甚多,我是不会对自己大谈特谈的。很不幸的是,我的阅历浅薄,我只能局限于这一主题之内了。而且,就我看来,或迟或早,每一个作家都需要能以简洁而又严谨的笔触,描绘他自己的生活,写得应该如同从遥远的他乡寄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一样,而不仅仅是转叙道听途说的他人生活。我感觉一个人若能生活态度严谨,他必定是生活在遥远的异乡了。
“自吹自擂”看来是译“ egotism ”,本是指文章以第一人称谈“自我”,未必自我吹嘘。
“与众不同”与“特色”有重复之处。
英文中的“( confined to ) this theme ”可否考虑译为“谈自己”。这一点估计人们会有不同看法。可能会觉得“这个主题”才是正解。
4 、 (田颖、朱春飞编译)略
5 、(潘庆舲译)
大多数书里,都不使用第一人称“我”这个字儿。在这本书里 ,“我”将保留第一人称 。“我”字用得特别多,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其实,不管哪本书,说到底,都是第一人称在 说这说那 ,不过我们往往把它给忘了。要是我 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深 ,那我 断断乎 不会大谈特谈我自己的。不幸的是,我阅历很浅,只能局限于这一主题。再说,我还要求每一个作家,迟早都能朴实无华、真心实意地写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写他听说过的别人的生活;写一些就像他从远方寄给亲人那样的书简,因为 他只要真心实意地融入生活,一定是在离我十分遥远的地方 。
“说这说那”听上去有些贬义。“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深”原文中没有这“既……又……”,大约是“ 我了解自己却不了解别人”这意。“断断乎”这种语气语体似没有太大必要。
6 、(纵华政译)
许多书中,通常是 回避 第一人称的使用。而在本书中,“我”字 当头 ,这可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了。事实上,无论哪一本书,都是“我”在言谈着。如果我对他人知之甚多,我是决不会来对自己大谈特谈的。不幸的是,我的阅历甚浅,只能局限于这一主题。况且我认为,作家不仅能真诚简洁地去描绘别人的生活,还能像寄给远方亲朋挚友的书信一般,来 始终 真诚简洁地描绘出自己的生活。 生活在别处。
“ require of every writer, …”没有译出。“ first or last ”应是“迟早”不是始终。
“ …; for if he has lived sincerely, it must have been in a distant land to me. ” 处理成“生活在别处”,更是有些 匪夷所思。
7 、(王光林译)
大多数书都不用第一人称,但在本书中,我将保留这一称谓。本书的特点就是“我”字用得特别多。事实上,说到底,发言的都是第一人称,然而,我们却常常把它给忘了。如果我知人如知己,那么我就不会大谈自我了。不幸的是,我阅历浅薄,无法跳出这一主题。不仅如此,我还要求每一位作家迟早将自己的生活作一番简朴而真诚的描述,而不是仅仅写一些道听途说的别人的生活;有些描述就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一个如果活得真诚,我想他一定是住在离我十分遥远的地方。
8 、(苏福忠译)
9 、(杨家盛译)
梭罗的《瓦尔登湖》句子长而复杂,句子关系缜密,要译出原意又保持原味,的确不易。如果不仔细分析琢磨,却大胆地斧削,大胆地涂抹上译者自以为有的色彩,原作就会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可怜的梭罗也许是幸运的,他看不到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外语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