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细屑,在我的曙光中——读宫白云短诗19首

(2022-04-05 09:26:09)
标签:

诗人

评论

文学

文化

辽宁

分类: 评论

   那些细屑,在我的曙光中

——读宫白云《短诗十九首》有感

 

陈德胜

   

    关注诗人宫白云编辑的公众号《诗赏读》也常常读里面的内容,这是国内较好的诗歌平台。我总是惊叹白云的勤奋,她写了大量的诗歌,同时也写了数目可观的评论,我不知道她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写的好诗好文铺天盖地,数量质量令人钦敬,她是真诗人。她是目前国内我极为钟爱的几位诗人之一,她的语言出其不意、上下勾连、机巧不断,内在关联的意象总能安插得天衣无缝。面对一些事物,在人们正在苦思无解的时候,她已经把诗歌写了出来。她给其他诗人写了很多评论,同时,很多人也给她写了不少,但读了她的《短诗十九首》,我还是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她写《故乡》:“活着的人,离开 /死去的人,回去 /在夕阳和狗吠之间 /最后一缕炊烟奢侈得让人想哭 ”。这里的“离开”“回去”“想哭”构成故乡特有的动感,元素趋同,却给人无限的延展。宫白云的诗写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了过多地铺排,露出的只有筋骨。《人生 》一首只有三句:“婴孩含着太阳 /灯塔照着盲者,白云埋着墓址 /黑土地的头皮冒出绿芽 ”诗歌的丰繁在于一种递进关系,将具有诗质、具有生动性的名称加上动词,再缀以定性,就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这就成为了从有限的字词提升到无限的韵味中的过程。宫白云过去曾写过小说,其实她的诗歌语言也是很直接的,从不晦涩生拗,在平常的语言中进行锻造,烂熟于心,游刃有余。在她的诗歌里,有一种再度体验,比如说《云泥之间 》她找到了流逝与恒定,存在与虚无的关系。《晚风下的槐香》是瞬间的情绪,一个虚拟的我,也许是虚拟的“村庄”。像这首诗,不是在写什么,或者说是为了什么,而是诗人的诗艺使然。就这样写出来了,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就诞生了。宫白云诗歌里的跌宕很有夸饰性,比如“萤火虫弱小的光亮,拖着上帝的步伐 ”(《细小的雪 》)在写白雪的诗里有了萤火虫,这是把自己的“自愿”化入诗境,这还没完,竟然影响了“上帝”,这以小博大的冲突是不是很有紧张感?

宫白云是一个热爱季节关注节气的诗人,每个季节都能看到她写的诗,节令似乎最能提醒她该写诗。把《春》写成了哲学,写成了人与季节的互换。把《小雪》成了“天使栖息的一种方式 /只有黑夜配得上她”。她在季节里,找到了诗歌本源性的东西,给季节找位置,给季节找人的特征。在她这十九首诗里,竟然写出了那么多的节气,看多了,我就没把它当成季节,我只当成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于语言所筑之家中。宫白云把节日写得极为准确,她说《元旦》是“前半夜递给我后半夜”让她穿上新日子,成为明天的语言。 写《立春》是“野草拱着地皮 /没有一点声响 。写《二月二,龙抬头》 中了邪的英雄,背上海水。她总能打破季节原有的概念,重新解构。展现出诗歌美学,并在生命意义上开启答案。她“看守自己”最终草木,花香,空气,流水,云朵……最终成为她自己。(《三月三》句)季节是她的桥梁,使她进入了另一维次空间。小诗、短诗看似是一个小容器,却有着高压或膨胀的力量。这些诗虽是短诗,但是宫白云并没有放松写作的准备。在写《春分》的时候,她把小诗放大:“我依然分不清朝阳与落日的悲喜 /多少蚂蚁与大象还在寻求平等的路上 ”短诗语言中有了大的形体感。《雨水》诗中同样有着“大”的构成:

 

是美,更是称颂—— 

从中生出种子,生出摇曳,生出神话,

 

生出石板路、油纸伞、小桥流水, 

甚至白娘子、小青…… 

 

仿佛浪漫主义生出诗歌, 

大地生出绘画。

    

     我说它大是一个布局的过程,在极短的诗中,叠加补充了多格空间。跨越了“雨水”单一的节气,而进入历史进程和戏剧场景。这是宫白云特有的诗歌逻辑模块。她的诗有时候是精神幻象,但在景物中又有所刻画:四周的秋声比告别声多了些漩涡,没有确凿的时刻,而傍晚的金黄悬在半空。(《白露过后》句)无论是何种文体,其实都是表现作者的气质。她在语言哲学和自然状况中互相转换,又交织在一起,这就是象外之象。宫白云在写诗过程中,尽量把自己能够想象到关联事物进行挖掘,比如在《惊蛰》里:雨、百虫、溪流的释放,同时其诗中的:松软、舒展、恩典、颤抖等这又是一个敞亮的空间。她的诗总能给人带来陌生化体验,奇异的思维和铺展的语言,负载着她全部诗歌表达。她的诗体现出的精炼、跨度和跳跃令人迎接不暇。她写《小满》:我着迷于这样的一种小 ,进而到了“杯沿”“酒量”“甜蜜素”“回到喉中”等体现出她的控制力。她总能找到自己心绪的对应物,这是诗人所独具的能力。从《悲伤》找到鸟巢的诀别、空气中的残忍。《小小人间》里的凭吊、从南城到北城搬来的疼痛。其实人生没啥意义,诗人就是把这种无意义写出来,也就有些许意义。陈超说“诗歌是诗人生命熔炉的瞬间显形”,说的也是这样意思。

“已经有很多年没看见葵花了 /谁会在太阳底下想起 /一朵小花 /大街上人头攒动 /都是孤零零的 /秋天的空气也在丧失温度 /——我为什么还在寻找 /在这拥挤的人世 /那轻轻向上的笑脸 ”《 葵花 》一诗似乎能够找到她的诗歌经验和诗歌追求或者是诗歌理论所在,读懂了她这首诗,也就能够了解她写诗的追求。好像是海明威说的有的作家的一生,就是为后来的另一作家的某个句子作准备。正像她《元旦》一诗中说的“那些细屑,在我的曙光中”。她的诗歌,总能给我带来光亮。

 

                                      20218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